世界名人百傳十大才子一、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2(2 / 3)

有一次,兩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相遇,愛迪生便向露沙詢問了許多自己不知道的有關瓦斯燈知識。

露沙非常吃驚,他想若是對瓦斯燈沒有相當的研究或缺乏這方麵的實際經驗一定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他說“你是我遇到過的第一個對瓦斯燈知識掌握得這麼多的人。”隨後,兩人就許多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

經過這次研討,愛迪生解決了許多問題,他仍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足以進行新的試驗。因此,他還是盡量收集有關論述瓦斯燈的書籍,並對瓦斯燈的材料玻璃,炭棒等深入的研究。

這種積累大約持續了1年多,到1878年初,愛迪生認為可以進行實驗了,這時,他才開始真正對電燈進行研究。

對瓦斯燈的學習結束後,他認為應該首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炭棒通電後仍保持原狀。

原來瓦斯燈是根據炭棒通了電流之後就會因發光而製成的。但是,當時炭棒通了電流後因為電阻非常大而產生高熱以致熱化而成為蒸氣,因此,炭素就會化成灰。

愛迪生研究發明電燈,也是按此原理。他利用相同的方法,在真空的玻璃管中做實驗,結果,成功了!

他按照這一方法去做,使燃燒的時間變長了,但是沒有超過8分鍾。白熱電燈的原理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此時,是1878年,愛迪生32歲的時候。

雖然這種原理是正確的,但是還不能算是完全的成功。因此,他更加努力地按此思路繼續實驗下去。

他先在玻璃管中放入通電用的芯,而要使之在2000度上不融化,為此,他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

為了找到這種材料,愛迪生真可謂嘔心瀝血了。

他翻閱了大量的書籍,又重新開始了有關材料學的學習與研究,許多堅硬的物質他都思考試驗過,但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有時,他也十分苦惱,甚至捫心自問,這種物質是不是不存在,或者是根據自己現在的知識還發明不了電燈。但隻要他一想到他在亞克燈廠所看到的一切,一想到這種新式照明工具對人類的作用,他便又振奮起來,一頭鑽進書本和實驗中去。

不分四季,不分晝夜,愛迪生在不斷研究探索著,他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裏鑽研,在1878年的一年時間裏,他共實驗了1600多種材料,平均每天實驗5種之多。

正是在這種忙碌中,愛迪生迎來了新的一年。他暗自祈禱:但願在新的一年裏,他能找到合適的物質。

麵對各方麵的壓力,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沒有退縮。他們繼續關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地幹著。實在需要休息的時候,他們就在實驗室的桌子上躺一會兒。愛迪生雖然還年輕,身強力壯,可由於勞累過度,兩眼常常布滿血絲顯得疲憊不堪。

還記得麥肯基站長吧?他就是那個教會愛迪生電報技術的人。愛迪生將他接到了門羅公園。此時,麥肯基已經上了年紀,愛迪生為了報答他的情誼,特地接他來門羅公園,表麵上請他來實驗室工作,實際上不過是讓他掛個閑職養老罷了。

有一天,愛迪生正在為燈絲材料冥思苦想,麥肯基走進了實驗室。他那滿臉的紅胡子,不由得使愛迪生眼睛一亮。

“老站長,為了電燈實驗,能不能借用您的一樣東西?”

“你需要什麼?隻要我能做得到的,我一定會幫你。”老站長依舊像十幾年前那樣。

“不是別的,我看上了您的胡子,也許這是一種好的燈絲材料。”愛迪生笑著對老站長說。

“這當然沒問題。”麥肯基站長立刻用剪刀剪下一撮胡子來。

愛迪生懷著極大的興趣挑選了幾根粗胡子,先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進燈泡裏做實驗。

麥肯基站長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著。他想看看愛迪生能用這胡子搞出什麼名堂來。

遺憾的是,實驗結果表明,用胡子做燈絲,效果也不理想。愛迪生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不要失望,要不,再試試我的頭發吧!”麥肯基把胸口一拍說。

“不用了,頭發和胡子的性質一樣,不必再試了。”愛迪生看著這位老人,心想他的獻身精神是感人的。

愛迪生正深情地望著麥肯基,目光偶然地落在了他的粗線外套上。青年發明家立刻對助手喊起來:“快!找一卷棉線來。”

麥肯基聽了,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從裏層撕下一大截粗線,遞給愛迪生。

助手們看見愛迪生接過棉線時候的激動神情,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興奮的神色。他們知道,每當愛迪生有了新的發現時,他總是這種表情。

愛迪生對棉線進行炭化處理,一絲不苟。大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操作。然而,炭化棉線又細又脆,一碰就斷,愛迪生試了幾次,都沒有能夠將炭化棉線放進燈泡裏。直到第三天傍晚,這一任務才順利完成。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窗外漆黑一片,實驗室裏隻有微弱的煤油燈光在閃爍。愛迪生讓人把煤油燈熄滅。

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到來了。愛迪生接通電源,頓時,他們日夜盼望的情景出現在眼前,燈泡放射出明亮的光芒!

愛迪生沉醉在巨大的歡樂之中。他和助手們坐在那裏,出神地看著那盞燈繼續燃燒著,如同小心看護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他們忘記了十幾個月來的失敗,忘記了連續苦戰的疲勞,一直守著這盞燈。燈泡燃燒的時間越長,他們越覺得情緒亢奮。電燈持續亮了45個小時。每個人都沒有休息,靜靜地坐著,心滿意足地注視著那盞傾注著心血和汗水的電燈。

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誕生了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電燈發明日。

愛迪生沒有陶醉,為了進一步提高電燈的壽命,他繼續尋找更有效的燈絲材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在試驗了世界上6000多種植物纖維後他們發現日本的竹子做燈絲材料最好,電燈的壽命提高到了上千小時。

1882年春天,第一批實用的電燈問世了。愛迪生還在紐約創建了發電所,正式向用戶供電。

人們對新發明都有個接受過程,像留聲機一樣,電燈開始也遭人拒絕。

愛迪生供電所給用戶架好電線後,一夜間都被割斷了。

“大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愛迪生不解地問著人們,“架好電線,通了電,夜晚將不再黑暗,而同白天一樣光明,這樣不好嗎?”

“你們這樣,扯的空中都是電線,會把雷電引下來傷人的,”有個比較膽大的人回答說。

“噢,原來是這樣。大家不要害怕,其實電線和打雷完全是兩碼事兒……”愛迪生給大家講了一些關於電的知識,然後還補充說:“凡是願意使用電燈的人,可以免費使用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