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欏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分布在我國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廣東、台灣等地,常常生長在林下或河邊、溪穀兩旁的陰濕之地。70年代末,在四川西部雅安市25公裏的草壩合龍鄉的核桃溝裏,發現了成片稀疏生長的桫欏樹。它們高約3米以上,徑粗30厘米,生長在溪溝兩旁的陰濕環境裏,和杉木、芒箕蕨、狗脊等植物同居一處。據認為,雅安地區生長的桫欏,是我國桫欏分布的最北界。1983年4月,人們又在四川省合江縣福寶區元興鄉甘溪口一帶,發現了300多株桫欏,其中有的高達3-4米,樹冠直徑5米,樹幹直徑10-20厘米。上述地區的桫欏堪稱國寶。陸地上最長的植物
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裏,生長著參天巨樹和奇花異草,也有絆你跌跤的“鬼索”,這就是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圈圈的白藤。
白藤也叫省藤,我國雲南也有出產。藤椅、藤床、藤籃、藤書架等,都是以白藤為原料加工製成的。
白藤莖幹一般很細,有小酒盅口那樣粗,有的還要細些。它的頂部長著一束羽毛狀的葉,葉麵長尖刺。莖的上部直到莖梢又長又結實,也長滿又大又尖往下彎的硬刺。它像一根帶刺的長鞭,隨風搖擺,一碰上大樹,就緊緊的攀住樹幹不放,並很快長出一束又一束新葉。接著它就順著樹幹繼續往上爬,而下部的葉子則逐漸脫落。白藤爬上大樹頂後,還是一個勁地長,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攀緣的了,於是它那越來越長的莖就往下墮,以大樹當作支柱,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怪圈圈。
白藤從根部到頂部,達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樹還長一倍呢。資料記載,白藤長度的最高記錄竟達400米。陸地上還有比這更長的植物嗎?沒有了!飄得最高最遠的花粉
植物開花後,要結出果實,必須把雄蕊的花粉傳給雌蕊,使雌蕊受精。
美麗的鮮花可以用花蜜引誘昆蟲,替它們當傳送花粉的“媒人”,可是玉米、楊樹、鬆樹的花,又瘦又小,有誰來給它們當“媒人”呢?它們不能吸引昆蟲,隻得由風來做“媒人”了。
由風來傳播的花粉,又小又多。一朵花或一個花序上的花粉粒,少則數千,多則成萬甚至數十萬。所以一陣風來滿天飛揚,似下霧一般。它們身小體輕,能夠隨風飄揚,飛得又高又遠,近的幾裏,遠的幾十裏、幾百裏。
花粉飛得最高、最遠的記錄,是鬆樹的花粉創造的。它的花粉生有氣囊,能夠幫助飛行,使它可以升高幾千米,越過山嶺,跨過海洋,飄出幾千裏之外!奇特的調味樹
味精樹我國雲南省貢山的青拉筒山寨中,有一棵高約八丈的大樹,人們烹調食物時,隻要摘其上的一片樹葉或刮一塊樹皮放入鍋內,菜肴味道便格外鮮美,故該樹享有“味精樹”美名。
糖樹柬埔寨生長著一種糖棕樹,它開的花中含有豐富的甜汁,其含糖率達5%,可以收取甜汁用來製糖。一棵大樹一年可產糖50公斤以上。
醋樹在我國西北、華北山區,普遍生長著一種叫沙棘的灌木狀小喬木,又名醋柳,其果實成熟後采摘壓汁,色味如醋,當地人便用來代替醋用。
鹽樹我國東北地區有一種木鹽樹。它身高二丈,幹粗枝壯。夏日炎炎,它卻滿身輕霜,遠遠望去,真是一副玉質冰肌,細細觀察,卻是凝結的一層鹽霜,品品味道,毫不遜色於精鹽。
酒樹津巴布韋恰西河西岸和日本的一些地方,生長著一種能長年分泌含有酒精香味液體的樹木,這種樹分泌的液體已成為當地人的天賜美酒。世界珍稀植物——禿杉
禿杉是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隻生長在緬甸以及我國台灣、湖北、貴州和雲南。為我國的一類保護植物。最早是1904年在台灣中部中央山脈烏鬆坑海拔2000米處被發現的。
禿杉為常綠大喬木,大枝平展,小枝細長而下垂。高可達60米,直徑2-3米,它生長緩慢,直至40米高時才生枝。枝密生,樹冠小,樹皮呈纖維質。葉在枝上的排列呈螺旋狀。奇怪的是,其幼樹和老樹上的葉形有所不同。幼樹上的葉尖銳,為鏟狀鑽形,大而扁平,老樹上的葉呈鱗狀鑽形,從橫切麵上來看,則呈三角形或四棱形,上麵有氣孔線。禿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呈球形。其雄球花5-7個著生在枝的頂端。雌球花比雄球花小,也著生在枝的頂端。長成的球果是橢圓形的沒有鱗片,苞片倒圓錐形至菱形。其種子隻有5毫米左右長,帶有狹窄的翅。
禿杉生長在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800-2600米的地方,散生於台灣扁柏及紅檜林中,在雲南西北部和湖北利川、恩施兩縣交界處也有發現。其樹的頂端稍彎,小花蕊多至30個以上,種鱗多達36個。貴州省也發現了不少禿杉。它們多集中分布在苗嶺山脈主峰雷公山一帶的雷山、台江、劍河等縣。在成片的禿杉林中,有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參天古樹,高達三、四十米。
禿杉在台灣是重要的用材樹種。它的樹幹挺直,木質軟硬適度、紋理細致,心材紫紅褐色,邊材深黃褐色帶紅,且易於加工,是建築、橋梁和製造家具的好材料。此外,它還是營造用材林、風景林、水源林、行道樹的良好樹種。
禿杉屬於杉科台灣杉屬。它隻有一個“孿生兄弟”——台灣杉,由於它們長像相似,又分布在同一地區,因此,一般通稱它們為台灣杉。但它們也還是有區別的,禿杉的葉較台灣杉的葉窄,球果的種鱗比台灣杉多一些。它們雖說都是珍稀樹種,但比較起來,禿杉的數量更少,因此,禿杉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植物,台灣杉屈居於第二類。世界最古的草藥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的草藥專書。遺憾的是,大約在唐末宋初之時,漸漸失傳。不過,好在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典籍一般都將前人書籍中的有關內容基本全部保留下來,使後人得以了解它的概貌。
關於《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與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考證,《神農本草經》最初僅隻一卷,為戰國時代扁鵲弟子子儀所著,其餘部分為後代所增補。那麼,為什麼叫它作《神農本草經》呢?
首先說神農。曆史學家們對神農的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說神農指一個人,或者說神農與黃帝其實是一個人;有的說是兩個人,有的認為是主持稼穡的神祇,或主管農事的官員;或說某時代的稱號,或說一個氏族的總稱;總而言之,是當時百姓中的聖賢,被崇拜的偶像。秦漢時期,為了使百姓對某事得到崇敬與信仰,便假托古時某位聖賢所為。“本草”是指用藥(主要是草藥)治病的經驗總結,於是便假托於“神農”。秦漢時代的書籍用的是竹簡或木簡,為了不致零亂,要用絲線將其連貫起來,這就是所謂“經”。《神農本草經》的來源大體如此。
而今,我們所見到的《神農本草經》都是後人從曆代本草著作中抄錄而成的,被稱之為《神農本草經》輯本。從明清時代的輯本來看,就有七、八種之多,甚至連鄰國日本還有4種輯本。
從輯本中,我們得知,《本草經》中所記載的藥物365種。包括草、穀、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原作者把它們分為三種類型:上品、中品、下品。上品藥為無毒、久服不傷人的強壯滋補類藥物,如人參、甘草、大棗、枸杞、阿膠等,共120種;中品藥為無毒或有毒,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藥物,如丹參、沙參、五味子、黃連、麻黃等等,共120種。下品藥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甘遂、羊躑躅等,共125種。
每一種藥物都列有異名、氣味、出處、主治。對處方用藥時應注意的藥性以及配伍、禁忌都有詳細說明。而且還提到了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等170多種疾病的配方。同時,在采藥、製藥及用藥方麵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神農本草經》自問世以後一直廣泛流行,直到唐末宋初才漸漸失傳。它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曆代本草醫藥專書,都是以《本草經》所載藥物為基礎增添修訂所成的。如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草經》、《嘉祐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如果追溯其本,無一不是從《神農本草經》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