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寶水杉
1943年,植物學家王戰教授在四川萬縣磨刀溪路旁發現了三棵從未見到過的奇異樹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33米,胸圍2米。當時誰也不認識它,甚至不知道它應該屬於哪一屬?哪一科?一直到1946年,由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和樹木學家鄭萬鈞共同研究,才證實它就是億萬年前在地球大陸生存過的水杉,從此,植物分類學中就單獨添進了一個水杉屬、水杉種。
一億多年前,當時地球的氣候十分溫暖,水杉已在北極地帶生長,後來逐漸南移到歐、亞和北美洲,到第四紀時,地球發生大量冰川,各洲的水杉相繼滅絕,而隻在我國華中一小塊地方幸存下來。1943年以前,科學家隻是在中生代白堊紀的地層中發現過它的化石,自從在我國發現仍然生存的水杉以後,曾引起世界的震動!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先後從我國引種栽培,幾乎遍及全球!我國從遼寧到廣東的廣大範圍內,都有它的蹤跡。
水杉是一種落葉大喬木,其樹幹通直挺拔,枝子向側麵斜伸出去,全樹猶如一座寶塔。它的枝葉扶疏,樹形秀麗,既古樸典雅,又肅穆端莊,樹皮呈赤褐色,葉子細長,很扁,向下垂著,入秋以後便脫落。水杉不僅是著名的觀賞樹木,同時也是荒山造林的良好樹種,它的適應力很強,生長極為迅速,在幼齡階段,每年可長高1米以上。水杉的經濟價值很高,其心材紫紅,材質細密輕軟,是造船、建築、橋梁、農具和家具的良材,同時還是質地優良的造紙原料。含蛋白質最多的植物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要量也不斷增長。
近二三十年來,人們主要是靠推廣良種、施用化肥、噴灑農藥、耕作機械化、改善灌溉係統等辦法來提高糧食產量的,但是這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等物質。同時產量的提高,在一定條件下總有個限度。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地球上豐富的植物資源,增加食物的品種,同時提高食物的質量,以不斷滿足人類的需要。
小球藻人們是熟悉的,它是一種綠藻,繁殖能力很強。它能利用太陽光製造大量的蛋白質,一般含蛋白質50%,超過牛肉、大豆等高蛋白質食物,所以營養價值很高。
螺旋藍藻的蛋白質含量比小球藻還要高,是已被發現的含蛋白質最高的植物。螺旋藻的個體比小球藻大100倍,蛋白質含量竟達68%,是瘦肉的3倍多,半肥半瘦豬肉的8倍多。所以,螺旋藍藻是未來大有希望的食物之一。含維生素C最多的植物
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是維持人體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它能使人筋骨強健,提高人體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有些兒童吃飯的時候,專挑葷菜吃,素菜不沾邊,這樣日子久了,齒齦會出血,呼氣有臭味,貧血、氣管炎等病也跟著發生。這主要是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需要維生素C50-100毫克,幼兒30-50毫克,喂奶婦女150毫克。
人體內的維生素C,主要是從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取得的。由於維生素C在身體內不能積累,所以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適量的蔬菜和水果。一般葉菜類和酸味濃的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比較多。如果按照100克鮮品計算,白菜、油菜、香菜、菠菜、芹菜、莧菜、蕹菜、菜苔等含30-60毫克,豌豆、豇豆、蘿卜、芥菜、苤藍、黃瓜、番茄等有40-50毫克,而苦瓜、青椒、香椿、鮮雪裏蕻等能達到60-90毫克;水果中柑桔類、荔枝、芒果、草莓等25-50毫克,紅果80毫克,棗子以及野果中的中華獼猴桃、軟棗獼猴桃、狗棗獼猴桃等200-400毫克,玫瑰和沙棘等500-700毫克。含維生素C最多的是刺梨,每100克中含量達1500毫克。
商品價格高的食品,維生素C的含量不一定高。例如蘋果、梨、葡萄是3-5毫克,而心裏美蘿卜卻是34毫克;蔬菜類的大蒜和韭黃不足16毫克,而青蒜則達77毫克。
維生素C不耐高溫,在70℃以上時部分維生素C就會受到破壞。因此,蔬菜炒煮時間不宜太長。會散發濃鬱芳香氣味的花卉——香花
“香花”(scentedflowers)一語,並非植物學或園藝學上對花朵的正式分類或嚴謹的學術用語,而是通俗化的歸類稱呼。蓋“有花皆香”,哪怕是原生於東南亞印尼,體型為全世界最大,但其味道實則令人難以忍受的“萊弗士花”,它的腥膻臭味也可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異香”,依然有蜂蝶昆蟲被它的獨特氣味所吸聚而回繞周旁。唯甚多種類的花朵皆蘊藏有“油細胞”,會不斷的分泌出芳香油,或是在新陳代謝之過程中產生具濃鬱芬芳氣味的成分,散發出沁人的香味,深受人們喜愛。此等香味濃烈的花卉,分布極為廣泛,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兩季常是它們盛產的季節,單是台灣即有數十種之多,而究竟有多少種則因每個人對香氣的感受程度不同,致難有明確的界定。同樣的一種花,或許有人認為僅屬清淡,有人卻會覺得香氣過於濃重以致無法忍受,還曾有人因鄰居栽植的“夜來香”味道重得致其失眠而引發紛爭。雖然,就大部分人而言對於花卉當是“寧可愛其香”了,由於各人對嗅覺的敏銳度和可承受度俱不相同,因而難免會影響其對不同種類香花的差別喜好程度!
為使國人進一步了解此類的花卉,郵政總局爰特別印製一組三枚的“花卉郵票——香花”。本組郵票係委請國立台灣博物館植物學組組長鄭元春先生規劃,現將郵票主題所選用的紫羅蘭、山黃梔和含笑花三種花卉逐一說明如下:
1紫羅蘭(Stock,學名為Matthiolaincana)
紫羅蘭與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等同屬十字花科(Cruciferae),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綠中帶白的葉片呈狹長狀。花朵綻開於枝梢,有單瓣與重瓣之分,花色則有紫、紫紅、紫藍、粉紅、白…等多種,都能散發出清香怡人的芬芳香味,適合作為盆栽或於花壇中栽育。原生於地中海沿岸的紫羅蘭,於歐美地區及日本俱甚常見,在台灣地區的栽培尚不普遍,唯從另一角度觀之,它則深具有可待開發的空間;另則有一種和三色堇、香堇菜同屬堇菜科(Violaceae)的植物—Violet,中名亦譯作紫羅蘭,常被茶商用作為紫羅蘭花茶的材料,然則兩者有別,不宜混淆。
通常,紫羅蘭的植株在葉片生長逾10片以上時,株體便已足夠茁壯,倘又能適逢15~20℃的長穩低溫期,則能發育成花序既長、且花朵排列緊密的優良產品,而在氣溫常年暖和的地區紫羅蘭反而不易長成。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曾突破氣候上的限製,采用品質良好之紫羅蘭19個切花種品種和6個盆花種品種,於初秋時分擇128格穴盤試種20天,再將祇有6~8片葉片的苗株移入設定溫度為10℃的生長箱2至4周,之後又移植到溫室內或花盆中,兼以生長素噴施,從而育成了可在台灣秋、冬季節自然開花的早生種紫羅蘭,較其正常的花期提早約摸10~15天,莖部與花序也皆可栽育得比原生種為長。
若在10月時,甫以盆花品種配合紫羅蘭的苗期,藉由低溫處理生產高品質盆花,則恰好可於春節前上市於盆花市場,獲得最佳的經濟利益。應用類似的技術也可延長紫羅蘭產期,使其延至晚春的較高溫季節生長。富含香氣,以紫色為主又頗豔麗的紫羅蘭,正如同熏衣草一般的廣受大眾喜愛,倘能更普遍的推廣種植,必能一躍而為新興的花卉。
2山黃梔(Gardenia,學名為Gardeniajasminoides)
黃梔花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黃梔子屬(Gardenia)的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有梔子花、黃梔子、雀舌花以及林蘭、木單、鮮支、越桃……等,種類繁多,近約百種,在我國計有7種,山黃梔則為其中的一種。山黃梔的株幹高約2至4公尺,分布華南、中南半島、日本和台灣,於全台灣低海拔山區的向陽山坡或闊葉樹林中均常見到野生之山黃梔,另於公園、庭園及校園亦常見到以人工栽植者,並適合作為盆栽、盆景及綠籬、庭園之露天栽培。黃梔樹在我國古時即被視作是高經濟性植株,其花果根葉俱有用途,司馬遷著之《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載有“…千畝梔茜,其人與千戶侯等…”之語句,不難想知黃梔樹確屬價值匪淺之作物。現今台灣地區的黃梔花盛產地係以桃園縣之山坡地和彰化縣田尾鄉為主,主要是作為造園、造景與推動公共工程時美化環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