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靈魂走向天國(1 / 3)

四、靈魂走向天國

成為世界上獲獎最多的人

據不完全統計,特蕾莎姆姆一生大概獲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姆姆之所以能成為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

特蕾莎這位貌不驚人的加爾各答修女,在她的一生中,似乎是毫不經意地,就獲得了很多獎項、獎金和榮譽,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並不是喜歡追逐名利的人,也並不喜歡收集獎章,因為在她的道袍上能看到的,隻有一枚紀念基督為人受苦的小十字架,也和其他修女一模一樣,是用別針扣在衣服左肩上的。而她獲得的所有的獎金,全都用在了救助窮苦人的事業上,用她的話說:

用這些金錢可以救濟窮人……這些獎項不是給我的,而是給我的人的……這些錢沒有叫我有任何感覺,因為我知道它們不是給我的,而是給那些終於被人注意的窮人的……世界開始想了解他們,事實上,人們寫了這麼多有關的報導,已顯示人們開始醒覺,不能將自己置身事外。

特蕾莎修女所有的勳章和獎狀,放滿了一隻藏寶箱,裏麵除以上提到的以外,還有印度的“奇妙的蓮花獎”、菲律賓為對國際諒解有貢獻人士而設的“麥西西獎”,和在波士頓頒授的“好撒瑪利亞人獎”,還沒有包括由新德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劍橋大學等頒授的二十幾個榮譽博士四方帽。華盛頓天主教大學更特別為她發明了一個“人文博士”。

特蕾莎修女在領取這些著名的獎項的過程中,經常會給人們留下一些令人意想不到,而又讓人們能夠理解的奇聞趣事。例如,在參加有整個外交使團和15位樞機主教出席的“教皇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頒獎典禮時,她居然是乘坐公共電車從羅馬分會進入梵蒂岡的。

盡管姆姆個人對獲獎並不感興趣,但是當她站在領獎台的那一刻起,她代表的就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所有窮人,還有那些比窮人更窮的人。她的目標就是為窮人服務。所以,如果這些榮譽和獎金能幫助窮人和鼓勵人們實施更多的善舉,那麼她願意接受。她很多次強調地說,我隻是窮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來領獎。接下來,我們就來列舉她代表這個世界上的窮人所領過的獎項吧。

1962年9月她獲得印度總統頒發的Padmashree獎。

1971年1月,教皇保羅六世授予她“教皇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這是仁愛類獎項中的最高獎,而姆姆是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女性。保羅六世在頒獎儀式上說:“基督的福音又一次在教會的曆史和進步的社會中實現了……並照亮了聖希來內(早期基督教的一個教父)的名言:積極生活著的人類,就是上帝的榮耀。”國務代理白利內主教也發表了這次頒獎的意義:“正義是和平的基礎,不過最後與仁愛同行。”

出人意料的是,特蕾莎姆姆在參加這個有整個外交使團和15個樞機主教出席的頒獎典禮時,居然是坐著公共電車進入梵蒂岡的。同年9月和10月,她相繼獲得波士頓美國公教發展聯合會頒發的“善心的撒瑪麗亞人獎”和“肯尼迪國際獎”。

1972年11月,特蕾莎姆姆獲得“尼赫魯國際諒解獎”。當時的印度總統西裏吉利在頒獎儀式上說:“特蕾莎修女是基督愛的象征,在為她頒獎的同時,我們也歌頌對神聖生命的敬愛,以及對物質的棄絕這個印度的偉大傳統。”

其實在姆姆獲得這個獎項之前,印度人早已把她看成是一位民族女英雄,而虔敬的印度教徒們,甚至把她當作是“天神的女兒”。

1973年4月她獲得英國菲利普親王頒發的“譚寶頓宗教促進獎”。

在頒獎典禮上菲利普親王說:“獎項一般都是為了鼓勵競爭而設立的。但有資格獲得一個宗教獎項的,恰恰應該是那些無心爭奪它的人。我不能想象,有人會為了獲得一個獎項而敦促自己行善。即便是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公正無私的評審團,就一定能夠確定誰比誰更好地實踐著上帝的工作嗎?”說到這裏親王立馬轉變話題:“而特蕾莎修女讓這個獎項有了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恭喜的不是特蕾莎修女,而是譚寶頓先生和評審團,因為特蕾莎修女願意接受這個獎。”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獎項的評審團由10個人組成,而其中有6個基督教徒,隻有一個是天主教徒。

1974年,她獲得美國俄亥俄“慈母與導師獎”。這個獎項創立於1963年,是專門獎勵為社會服務的婦女。

同一年,美國方濟各第三會授予她“和平獎”。

1975年10月,新成立的聯合國農業與供養組織,新設立了一個獎項“施維策爾國際獎”,並把這個獎項授予了姆姆,以表彰她在幫助世界的貧窮與饑餓方麵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這是一個新設立的獎項,而特蕾莎姆姆是第一個獲獎者。

1976年,姆姆獲得表彰愛德精神的“PoverelleMedal獎”

1977年,姆姆“開普敦基金獎”,一個以發展宗教為宗旨的獎項。

同年,菲律賓總統授子她“麥格賽賽國際諒解獎”,並推崇她是亞洲最值得尊敬的婦女。

1979年3月。特蕾莎姆姆獲得羅馬“BalzanPrice獎。”這個獎項是以捍衛人道、和平、友愛為宗旨的。授獎委員會讚揚她“以卓絕的精神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國家,為救助饑餓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受苦的人類付出了不知疲倦的操勞”。

同年,她又獲得美國公教大學主保獎。

同年12月10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特蕾莎姆姆獲得了被稱為人類至高榮譽的“諾貝爾和平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她成功地填補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代溝,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克服世界的窮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之後,姆姆還獲得的獎項:

印度最高文職官員獎“寶石獎”,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勳位獎”美國總統“自由獎”,

美國艾森豪威爾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教育獎”。

她的祖國阿爾巴尼亞甚至設立了一個“特蕾莎修大獎”,以獎勵那些從事慈善事業和實施人道主義的傑出人士。

並且,姆姆還被授予許多榮譽頭銜:

1971年10月,獲美國華盛頓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

1975年11月,獲加拿大沙如略大學法律學榮譽博士;

1977年6月,獲劍橋大學神學榮譽博士;

1979年1月,獲印度巴拉特大學榮譽博士;

1983年3月,獲香港大學榮譽博士;

1994年11月,獲台灣靜宜大學榮譽博士。

1996年10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贈送給她一份特別的禮物,即特批她為美國榮譽公民。截至1996年底,隻有5名少外國人獲得過這份殊榮。

麵對這麼多的榮譽,特蕾莎姆姆的回答是:“不是我重要而是這項工作重要。姆姆還說:“我們全都是基督手中的工具,努力做一些小事就會離開。”而且姆姆的謙遜不是出於禮節,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識,這種深厚的謙卑特別值得我們好好領悟。

姆姆認為,認識自己其實就是認識上帝。所以,這種對自我的認知能夠幫助我們時常保持一種謙卑的心理。

在《神曲·煉獄篇》裏,睿智的但丁讓那些驕傲的靈魂背負著他們的身體壓向地麵的巨石行走,寓意著神讓他們在這種痛苦中學習謙卑,還象征著驕傲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假如人們能樂於謙卑,反而能夠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輕鬆。

盡管特蕾莎姆姆獲得了舉世的榮譽和顯赫的名聲,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敬仰她,說她是“活聖人”,甚至有世界“史庫”之稱的美國《時代》周刊,也曾以一篇題為“活在我們中間的聖者”的文章報道過她。但她一如既往地默默工作著,始終保持著一個修女的生活沒有絲毫改變。她說,既然選擇了貧窮和服侍窮人,那麼,不管別人怎麼看待她,她都要忠於自己的選擇。

現在,讓我來介紹一下聖者特蕾莎姆姆一天的行程吧。

通常,姆姆會在早上4點半起床,先做默想和晨禱。6點鍾參加清晨彌撒然後做雜務,如打掃院子,清理廁所等。7點半吃早點,8點鍾開始服務工作——或者去麻風病院照顧病人;或者去安息之家服侍和安慰垂死者;或者去棄嬰之家照料孩子;或者去貧民區幫助窮人;還有可能去查看醫院、學校的狀況。每天她都會去不同的處所去服務。在她看來,隻要是對人有幫助的事,就都是高尚的。

然後午飯後,姆姆一般會休息半小時。

下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進行集體祈禱,然後讀《聖經》,或其他神修著作,再處理修會裏的雜務。有時候,修會裏來了很多客人,她會站在教堂外的走廊裏和客人說話,因為沒有會客室。

晚上,晚飯後半小時做雜務。然後參加集體敬拜聖體的儀式,最後以集體晚禱結束這一天的生活。夜裏10點鍾。修女們睡了之後,姆姆還不能休息,她得在那間隻有一桌一椅的小屋子裏繼續工作——處理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而且通常要持續工作到深夜。

特蕾莎姆姆十分珍惜時間,以至於吃飯都被她看作是一種浪費。於是她把一日三餐減為一日一餐,直到教皇親自出麵幹涉,她才放棄這個不可思議的做法。

我給大家說兩個小故事吧。

1980年6月,有一個仰慕特蕾莎姆姆的西班牙青年,經過長途航行來到了印度。卻修女們告知,姆姆剛剛去了孟買,於是青年又飛速地趕往了孟買。等他到達孟買時,孟買的修女又跟他說姆姆已經啟程去馬德裏了。青年立刻買了一張機票飛往馬德裏。等他馬不停蹄地馬德裏時,修女們又告訴他姆姆去了來嘉奈。青年拜見姆姆的渴望是那麼的強烈,所以,他一分鍾也沒有耽擱,又飛速地趕到了來嘉奈。

最後他總算沒有白跑,一個修女告訴他,姆姆正在後院工作。於是青年欣喜若狂地往跑到後院。他很激動,還有些緊張,他的心跳明顯加快。但是當這個崇拜姆姆的青年走進修會的後院時,他驚訝了,他看到一個瘦小的老太婆正在親自教幾個小修女晾曬衣服。她把繩子拉長、繃直、固定,再把衣服一件一件晾上去。同時對著小修女們說:一定要把繩子固定在一個適當的地方和適當的高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