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富蘭克林這位“DNA黑暗女神”逐漸得到科學界認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把新建的一座大樓命名為“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大樓,英國皇家學會也設立“富蘭克林獎章”,以獎勵在科研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戴維發現氯
在科學史上,一項發明足以使一個科學家名垂史冊。英國化學家戴維卻有好多項這樣的發明。但日本化學史家山岡望說:“從化學史來看,戴維能夠享有很高的榮譽,並將永記史冊的是關於氯的研究。”氯的發現發生在1810年7月12日。
舍勒是氯氣的第一個發現者,但他沒有把氯看成一種單質。舍勒之後,貝托雷經研究發現,在有光照的地方,溶有氯氣的水溶液分解成鹽酸和氧,他便武斷地斷定氯是由鹽酸和氧化合生成的,實際上他忽視了水的作用。
1809年,蓋·呂薩克與泰納用合成法證明了鹽酸的組成。他們把同量的氫氣和氯氣混合,靜置數日,結果生成了鹽酸氣。但遺憾的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提出燃燒理論時,也提出了“氧是成酸元素”的論點。蓋·呂薩克和泰納深信這個觀點,他們也認為氯是某種“基”的氧化物。
1810年,戴維開始做氯氣分解實驗。在用幹電池將木炭燒至白熱仍沒使氯氣分解時,他開始懷疑氯氣中含有氧的說法。他又重做用氧氣和氧氣合成鹽酸的實驗,他發現鹽酸生成後,除了稍有水的痕跡外,沒有其他的雜質。實驗沒有發現氯氣或鹽酸中有氧的存在。戴維認為隻有把氯看作一種元素,有關氯的所有實驗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這年11月,戴維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了他的論文,正式提出氯是一種元素。
後來,化學發展的新事實也充分證明了戴維的這一結論的正確性。關於拉瓦錫提出的“一切酸都含有氧”的論點,也得到了糾正。
土耳其大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伊茲米特地區發生裏氏74級強烈地震,共造成18萬人喪生,45萬人受傷,60多萬人無家可歸,至少2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據一位土耳其地震專家說:在這次強烈地震中,造成許多樓房倒塌,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建築質量較差。土耳其有關方麵,應該責令那些對建築材料質量沒有嚴格把關,而導致質量低劣的樓房倒塌的建築承包商承擔責任。
80年代開始,土耳其不少建築承包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差價而購買質量較差的建築材料,並盲目追求快速,土耳其大批居民樓便是這樣建成的。例如伊斯坦布爾市位於地震中心,地震造成的傷亡,絕大部分發生在建築質量問題較多的近郊新興地區,而老城大部分地區並未受到太大的破壞,絕大部分建築物完好無損。地處市中心的旅遊景點在地震中幾乎沒有受到損壞,世界聞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附近,仍能看到眾多外國遊客。
地質專家們認為,三個活動的地質構造板塊互相擠壓,是這次大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土耳其以南是非洲板塊,以東是阿拉伯板塊,這兩個板塊向北移動,與正在向南移動的歐亞板塊相對抗。這些板塊每年以13~2厘米的速度移動並互相擠壓,使板塊邊緣地區的壓力大大增加,容易引發地震。土耳其位於地震帶上,前一次大地震引起的地殼變動,會為下一次地震“創造條件”:1939年,土耳其埃爾津詹地區發生了一次8級大地震,使北安納托利亞斷層長達362千米的地段破裂;1942年到1967年,沿著這個斷層又發生了5次大地震,每一次都使斷層西部的部分地層遭到破壞。這次大地震發生的地方,恰巧就是上一次(1967年)地震引起的斷層裂縫終止的地方。
世界氣象日
地球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星球,而天氣、氣候災害占到自然災害的70%以上。在嚴重的天氣、氣候災害麵前,人類顯得極其脆弱:狂風刮倒房屋;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農田;長期幹旱導致莊稼幹枯、人畜渴死;高溫酷熱和低溫嚴寒造成病人增加、死亡率增高;雷電致人死傷和引起火災。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沒有國界,也不存在政治因素,颶風、洪水、地震、幹旱……這些自然災害會隨時襲擊世界的每個角落。
1947年9~10月,國際氣象組織(IMO)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45國氣象局長會議,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並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公約規定:當第30份批準書提交後的第30天,即為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準書,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標誌著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誕生。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將公約生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並從1961年開始,每年都要組織全球氣象水文界開展慶祝活動。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世界氣象組織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麵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此外,世界氣象組織還通過建立世界氣候計劃、科研發展計劃、水文與水資源計劃、氣象應用計劃、熱帶氣旋計劃、教育培訓計劃、技術合作計劃、長期規劃以及參與國際減災十年計劃等來組織、協調國際氣象和水文業務合作,為各成員政府和公眾及時提供天氣、氣候災害預報和警報服務,為保護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