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榮譽14(1 / 3)

二`科學的榮譽14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公開發表

20世紀中葉,氫彈在美國和前蘇聯的相繼研製成功,拉開了大國之間核軍備競賽的序幕,人類的生命安全受到了空前嚴重的威脅。著名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羅素洞察到,要製止這場以科技為後盾、結局對戰爭雙方必然是災難性的軍事競賽,必須率先喚起科學界的警醒和重視。於是,1955年初他致信愛因斯坦,建議舉行世界科學家會議,討論廢止戰爭問題。愛因斯坦欣然同意,並請羅素預先起草一份宣言,當年4月11日,愛因斯坦於逝世前兩天在宣言上簽名;接著來自6個國家的9位著名科學家也在宣言上簽了名。

1955年7月9日,這份被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文件在倫敦卡克斯頓廳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予以公布。《宣言》指出,一般公眾甚至許多當權者並沒有認識到,如果使用了許多顆氫彈,其結果將是普遍的死亡。人類已經到了是走向滅亡還是斷然棄絕戰爭二者擇一的非常時刻。有必要敦請各國政府認識到並公開承認:每一個國家的目的都不能通過世界大戰來達到,必須尋求和平辦法解決一切國際爭端。

1957年7月,《宣言》主張召開的科學家大會在加拿大的一個小漁村——普格沃什召開。包括我國科學家周培源在內的來自10個國家的22名科學家出席了會議。會議在原子戰爭的危害、核武器的控製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等問題上取得了積極成果。以後普格沃什會議大約每年舉行一次,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熱愛和平的人士踴躍參加會議或成立分支組織,以致形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普格沃什和平運動。

亥姆霍茲作《論力的守恒》演講

赫爾曼·路德維希·費迪南德·亥姆霍茲(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Helmholtz,1821~1894)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

1842年到1847年是能量守恒定律的發現時期。首先是1842年邁耶發現能量守恒定律,並測量了熱功當量;隨後,焦耳、亥姆霍茲分別於1843年、1847年獨立發現了能量守恒定律。亥姆霍茲還通過實驗研究了肌肉作用的熱現象,並發表了《論肌肉作用中物質的消耗》這篇論文。通過這一係列理論與實驗上的準備工作,他於1847年7月23日在柏林物理學會作了題為《論力的守恒》的演講。他不僅從實驗上而且從理論上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並且給出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明。亥姆霍茲擴大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應用範圍,使之不僅僅局限於機械能和熱能;另外,他還指出了這一定律的普適性:包括力、熱、電、生理等所有過程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由於亥姆霍茲大學是在醫學院學習的,所以他一生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物理學與生理學相結合的產物。他開創了音樂物理學這一領域,並發表了很多這方麵的論文,比如《論結合音》(1856)、《論諧和音程和不諧和音程的物理原因》(1858)、《論元音的音質》(1859)、《論開口管的振動》(1859)、《論小提琴的弦振動》(1860)、《論樂音的感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1863)等。

李政道曾這樣評價亥姆霍茲:物理與音樂共鳴,聲波與科學交響。亥姆霍茲用科學家的頭腦和藝術家的心靈真正把藝術與科學、音樂與物理緊密地、有機地融為一體。

世界上第一種渦輪螺旋槳客機“子爵號”投入飛機

1918年,巴黎—倫敦之間和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間已有了定期郵政航班,這便是最早的民用航空業。為民航業專門設計的客機則出現於1919年,英國德·哈維蘭公司將D·H·4轟炸機改裝成民用客機。1930年左右,歐美各國普遍建立航空公司,以便在各個中心城市之間開展航空業務。但這些航空公司所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由轟炸機或觀察機改裝而來,隻不過是將敞開式的座艙封閉起來並安上座椅而已。

“二戰”以後,國際形勢黯淡,很多西方國家仍將較多的注意力放在軍用航空方麵。1947年美國海軍開始研究垂直起降飛機,但很快發現,沒有一種渦輪噴氣發動機可以作為垂直起降飛機的主要動力,看來最合適的隻能是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了。這種發動機的開發相當順利,重量輕、效率好、燃油消耗率低。

盡管對軍用航空給予了較多關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的民用航空仍取得穩定發展。客貨運輸增長,新航線開通,地麵設施和服務得到發展,多數航空公司由戰後擴張產生的財務危機中進一步恢複。在這種情況下,軍用航空對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開發技術也引入了民航事業。

英國維克斯公司(現英國動力公司)使用渦輪螺旋槳噴氣發動機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渦輪螺旋槳噴氣式客機——“子爵號”。1950年7月29日,英國歐洲航空公司使用“子爵號”用57分鍾時間從倫敦飛抵巴黎,實現載客飛行,開辟了噴氣式客機的第一條航線。“子爵號”又在繁的8月共飛了37個往返,其後又在倫敦與愛丁堡之間的國內航線上作了8個往返飛行,載運了1500多名乘客。

渦輪螺旋槳飛機在定期商務飛行中經受了最初的考驗,後在航空界被普遍重用,它的出現,是民用航空技術的重大發展,自此以後,民航事業迅速崛起。

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

1900年8月6日,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正是在這屆意義非凡的大會上,希爾伯特應邀作了題為“數學問題”的報告,提出了20世紀數學領域中最活躍、最關鍵、最有影響的23個重大問題。

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德國數學家。大學期間,他與胡爾維茨(AHurwitz)和閡可夫斯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之間的經常交流對以後各自的數學研究產生了終生影響。

1899年,第二屆國際數學會議的籌備機構邀請希爾伯特在會上作重要發言,希爾伯特接受了邀請,並打算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作一個相稱的演說。在回顧了第一屆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胡爾維茨和龐加萊的演講之後,希爾伯特有兩種想法,要麼做一個為純粹數學辯護的演講,要麼討論一下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方向,指出數學家們應該集中力量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征求了閔可夫斯基和胡爾維茨的意見後,希爾伯特決然選擇了第二種想法,並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精心準備,在這期間閔可夫斯基和胡爾維茨還幫助希爾伯特修改了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