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榮譽12(1 / 3)

二`科學的榮譽12

伏打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電池堆裝置的發明

生物學家伽伐尼認為,在蛙腿伸縮實驗中,蛙腿伸縮現象和電鰻引起電擊是類似的。但他的朋友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很快證明了引起蛙腿收縮的電流純粹是一種無機現象,不是“生物電”,而是“金屬電”,濕潤的動物體(蛙腿)隻不過是起著驗電器和傳導的作用。

伏打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莫。1772年開始研究起電機的製作,3年後發明了起電盤。1779年在帕維亞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職務,主持物理學講座20多年。伏打認識到,兩種金屬的接觸是產生電流的必要條件,隻要有兩種金屬與另一個第二類導體(某些化學溶液或生物體的器官)聯結成一個回路,就能產生電流。之後,伏打用了3年時間,用各種金屬搭配,做了許多實驗,為各種導體排序。伏打用大量銅圓片和鐵或鍍鋅的圓片交替放置,中間再用多層曾在鹽溶液中泡過的布片隔開,製成了一種稱為“伏打電堆”的東西。

1800年3月20日,伏打送了一份描述自己發明的手稿給倫敦皇家學會。後來人們把這種裝置稱為電堆。伏打電堆優於萊頓瓶,可以把電堆的兩端的金屬導線連接起來獲得持續的電流。它是我們今天用於照相和許多其他設備上的現代電池的雛形。隨著伏打電堆的發明,人們第一次有可能獲得比較穩定的電流,從而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條件,進入了用科學的定量方法來研究的近代階段。

今天,伏打電堆和電勢的單位“伏特”,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才能出眾的物理學家而命名的。

首次利用人造衛星拍攝到地球氣象照片

氣象衛星是用於氣象觀測的衛星。它就像一個高懸在太空的自動化“氣象站”,是空間、遙感、計算機、通信和控製等高技術結合的產物。

衛星可以長期地、大麵積地探測和預報全球的大氣變化情況,並進行全天時和全天候觀測,快速收集和處理數據信息,反饋給地麵接收站;還可以不受地理和氣象條件的限製,對地麵上難以到達的地區進行觀測。這些都是地麵氣象站所無法做到的。

美國“先鋒”2號人造衛星是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氣象衛星。該衛星在發射5顆均失敗後,終於在1959年2月17日發射成功。但由於衛星擺動無法控製,所觀測的結果極不令人滿意。世界上真正的實用性氣象衛星,是美國1960年4月1日發射的“泰羅斯”1號。4月2日,科學家第一次看到了整個地球的天氣畫麵,而不是許多孤立觀測的零星資料拚湊起來的。這些照片是在724千米高空拍攝的,衛星每次拍攝寬約1000千米的地帶,每幅照片所覆蓋的麵積大約相當於法國領土的兩倍。照片顯示出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一部分的上空雲層,地球的彎曲度亦清晰可見。

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共發射了100多顆衛星,已構成一個龐大的全球性氣象衛星網和空間信息係統,對全球範圍的中、短期天氣預報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們能準確獲得大氣的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了災害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對自然災害能有3~5天的預報,就可以減少農業方麵的30%~50%的損失,僅農、牧、漁業就可年獲益17億美元,每年還能減少其他經濟損失約50億美元。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簽訂

生物武器素有“瘟神”之稱,是利用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以及各種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來殺傷人、畜和毀壞農作物,以達成戰爭目的的一類武器。它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殺傷範圍大,作用持續時間長,且難防難治。因此,禁止生物武器在全球的擴散是國際社會麵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草案於1971年9月28日由美國、英國、前蘇聯等12個國家向第26屆聯大聯合提出。經聯大通過決議,決定推薦此公約。1972年4月10日分別在華盛頓、倫敦和莫斯科簽署。1975年3月26日公約生效。各國在自願的基礎上遵守該公約。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全稱《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公約共15條,主要內容是:締約國在任何情況下不發展、不生產、不儲存、不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製劑、毒素及其武器;也不協助、鼓勵或引導他國取得這類製劑、毒素及其武器;締約國在公約生效後9個月內銷毀一切這類製劑、毒素及其武器;締約國可向聯合國安理會控訴其他國家違反該公約的行為。

1984年9月20日,中國決定加入此公約。1984年11月15日,中國分別向英、美、蘇政府交存加入書,公約同日對中國生效。至2001年7月,共有162個國家簽署了該公約,144個國家批準了公約。公約簽字國於1980年、1986年、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對公約舉行過5次審議會議,以保障公約的執行和監督。

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

導航衛星是指通過星上發射無線電信號,為地麵、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提供導航定位服務的人造地球衛星。利用衛星來導航或定位,可克服傳統的天文導航對氣象條件的依賴和無線電導航在中遠距離誤差較大的缺點,具有全球覆蓋、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的特點。

導航衛星係統由導航衛星、地麵台站和用戶定位設備三部分組成。導航衛星是衛星導航係統的空間部分。地麵台站通常包括跟蹤站、遙測站、計算中心、注入站和實時係統等部分,用於跟蹤、測量、計算及預報衛星軌道並對星上設備的工作進行控製管理。用戶定位設備包括接收機、定時器、數據預處理機、計算機和顯示器等。它接收衛星發來的微弱信號,從中解調並譯出衛星軌道參數和定時信息,同時測出導航參數(距離、距離差和距離變化率等),再由計算機算出用戶的位置坐標和速度矢量分量。

1960年4月13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1964年7月組成導航衛星網正式投入使用。“子午儀”是美國的第一代導航衛星係統,由6顆衛星組成星座,具有全天候、全球導航和利用單顆衛星定位的優點,能進行二維定位,定位精度為20~400米。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研製第二代導航衛星係統“導航星”全球定位係統。1994年3月全麵建成了由24顆衛星(其中21顆工作星,3顆備用星)組成的星座係統,可為用戶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確時間,軍用精密P碼定位精度可達15米,民用粗測C/A碼的定位精度約100米,測速精度01米/秒,授時精度100納秒。1997年美國發射新一代GPS衛星GPS Block-2R代替GPS Block-2後,P碼定位精度提高到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