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的思考9(1 / 3)

一`科學的思考9

人造血的發明

1966年的一天,美國科學家克拉克在做實驗。突然,一隻老鼠從籠子裏逃了出來,結果掉到裝有氟碳化合物液體的容器中。2個小時後,待他做完了實驗,才想起那隻老鼠,結果發現,老鼠居然還沒有淹死。

“這是怎麼回事呀?”克拉克想。原來,氟碳化合物中溶解的氧氣多,是水的20倍,所以有充足的氧氣供老鼠呼吸。

日本醫生內藤良一聽說這個消息後,馬上前去拜訪克拉克。他回國後,便和同事們進行了多次實驗研究,終於在1978年研製成了人造血——氟碳乳膠溶液,這是一種乳白色的膠體。他首先在自己的身上輸了50毫升,沒有感覺有不良反應。經過大量的臨床實驗,證明人造血安全可靠,1992年2月,內藤良一宣布製造人造血獲得成功。

“小白點”觸發的靈感

1963年8月,我國昆蟲學家尹文英剛調入上海昆蟲研究所不久,她就同楊平瀾教授等幾位同事一起,到杭州天目山采集標本。

她翻起一塊塊石頭,仔細地查找起來。當她翻起一塊石頭時,忽然發現褐色的泥土中有一個小白點在蠕動。這突然觸發了她的靈感:“它會不會是原尾蟲呀?”要知道,原尾蟲那時在中國還沒有研究過。

可是,這個柔嫩的“小白點”用手捏不行,用鑷子夾也不行。“怎麼辦呢?”大家一時束手無策。尹文英忽然想到頭發,她用一根頭發沾上一點口水,把它粘了起來,放到了采集瓶裏。

後來,經過鑒定,尹文英發現的確實是一條原尾蟲。她抓住這一機遇不放,進行了幾十年的考察與研究,先後發現了原尾蟲164種,其中有142個新種、18個新屬,並建立了4個新科。她在1995年將原尾目提升為綱,與昆蟲綱並列,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

紫羅蘭變色的啟示

17世紀的一天,一位花匠在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的實驗室裏,擺了一籃美麗的深紫色的紫羅蘭。波義耳就拿了一束放到了實驗室的桌子上。

青年助手威廉把鹽酸倒進一個燒杯裏,一不小心把鹽酸濺到紫羅蘭花上,花上微微冒出了白霧,他趕緊把花放進水裏衝洗。過了一會兒,紫羅蘭竟變成了紅色。

“這是為什麼呀?”波義耳找來幾個杯子倒進鹽酸,接著在每個杯子中都放進一朵花,結果,紫色的花逐漸變成了紅色。用其他酸進行實驗也是這樣。“哈哈!要判斷一種液體是不是酸,隻要把紫羅蘭放進去就行了。”

“說不定堿也能使紫羅蘭變色呢?”威廉說。

“對,你這個思路很好!”波義耳說著繼續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堿確實也能使紫羅蘭變色。他還實驗了薔薇、丁香、苔蘚、五倍子等多種植物的根,發現一種地衣植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溶液對酸堿最敏感:遇到酸會變成紅色;遇到堿會變成藍色。就這樣,他發現了酸堿指示劑。

磷的發現

1669年,德國漢堡的布朗特忙裏偷閑,正在忙著煉金呢!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煉丹、煉金術盛行。他一邊忙著往坩堝裏加藥品,一邊做著記錄。然而,他煉了一爐又一爐,金子也沒有煉出來,真讓人掃興。

一天,布朗特想:要煉的東西都差不多,就是沒有驗證過人尿能不能煉出金子來,這可沒有人煉過的呀?他作出大膽的決定,應該試一試。

布朗特取來一罐尿,放在火上熬,熬呀熬,臊氣熏天,他頂著惡心,從白天熬到深夜,總算把水分蒸發幹了。

這時,他把剩下的殘渣,放到曲頸瓶裏,又接上一根玻璃管,再用一塊濕布放在管子上,作冷卻用。用文火逐漸加熱,再退火。這時,房間裏有一線微弱的光。不一會兒,一個奇異的現象出現了,玻璃管上放射著一束束美麗的淺藍色的光焰。這種能發出“冷光”的物質,後來證明是一種新元素——磷。

蛛絲與人造纖維

18世紀30年代,法國科學家卜翁對蜘蛛織網很感興趣。“它是怎樣吐絲結成網的呢?”他用心觀察了蜘蛛吐絲的全過程。

原來,蜘蛛張網用的絲,是從肛門附近幾十個小孔裏抽出來的。蜘蛛腹部有個紡績腺,專門製造和貯存一種黏液,從小孔抽出後,遇到空氣就會凝結成蛛絲。

卜翁搞清了蜘蛛抽絲原理後,他又產生了新的念頭:“能不能以蜘蛛絲做原料,用人工製造出一種新的纖維呢?”

在這個大膽設想的支配下,他開始了實驗。他養了成千上萬隻蜘蛛,把蜘蛛的紡績腺割破,擠出黏液,抽成細絲,織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蜘蛛絲”手套。這副珍貴的手套如今還陳列在法國國家博物館裏。

蜘蛛絲手套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但拉開了人造纖維製造的序幕。就是憑著這條思路,在不長的時間內,人們真的模仿蜘蛛織出了有價值的人造纖維。

水滴生成的奧妙

1766年,英國著名科學家卡文迪許對氫氣進行了研究,他把氫氣充在一個豬膀胱裏。不料,這個豬膀胱竟升到了半空。

有一次,他把收集到的氫氣和空氣混合,用電火花點燃,突然,發生了爆炸。

他如同著魔似的被這兩個現象吸引住了。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聽到一聲巨響。原來是魔術師在表演氫氣的爆炸。魔術師煞有介事地說:“這叫‘鐵板出汗’。”觀眾湊上去一看,鐵罐的內壁上果然有細小的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