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幸福的籃子(2 / 3)

我喜歡一個人東遊西逛。但在很多地方會碰見行走的同伴,一路搭夥拚車。可能在這一站結伴,下一站就分開。有時候一個女生獨自在路上會有許多善良的人願意幫助你,或者有熟悉路線的背包客願意和你同行。

我深信一個人和一個地方的緣分在冥冥中早就注定了,就像每一個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在尋找一個動靈的故鄉。這不是你出生的那個故鄉,而是埋藏在你心底深處的一種呼喚,似乎在某個地方總有一股力量牽引著你。當你終於走到那裏的時候,終於大徹大悟:原來你在這裏!然後你就覺得你可以停留下來,你覺得自己回家了。

一個朋友曾經感歎:每個生靈都是一片海洋。在路上的我們,不停遇見流向遠方的海洋,互相打一個照麵,然後各自流向更遠的遠方。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其品質純真行為高尚的緣故;而魔鬼之所以是魔鬼,則是因為卑劣醜陋無惡不為的結果。

聖人與魔鬼

●張納新

有個畫家很想畫耶穌,但找不到一位純真的人來做模特。於是他想到了修道院裏的修士並得以如願。聖像完成後,畫家一夜成名,財源廣進,那位修士也被酬以重金。

後來,有人對業已成為畫聖的畫家說:“你畫出聖人耶穌,就該再畫出魔鬼撒旦才對。世上怎會隻有聖人而不見魔鬼呢?”

畫聖擊掌稱妙,並在監獄中尋到了原型。

誰知那位即將被畫成魔鬼的犯人麵對畫聖失聲痛哭道:“你以前畫的聖人就是我,想不到現在畫魔鬼找的還是我!”

畫聖大驚失色:“這怎麼可能呢?”

那人悲從中來:“我得到了那筆錢後再也無心悟道,便一味地去尋歡作樂。錢用光了,欲望卻已遏製不住,隻好去偷、去搶、去騙……最後案發入獄。”

畫聖棄筆長歎,無言而去。

其實,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其品質純真行為高尚的緣故;而魔鬼之所以是魔鬼,則是因為卑劣醜陋無惡不為的結果。

那位修士,潛心修習過,他的純真甚至可以是用來做耶穌的化身。但就是這個幾近一塵不染的人,自從貪圖享樂後竟也難以自持,被驕奢淫逸摧毀了多年修為的堤防,搖身一變,曾經的耶穌竟做了撒旦,過去的聖人倒成了魔鬼,這是多麼耐人尋味的事情!

看來,耶穌和撒旦隻是一念之差,聖人與魔鬼僅有一步之遙啊!

不管到哪裏,隻要先到前麵去看看,就會感到比眼前開闊。

前方給你

●任惠敏

東西南北中,也不知道到哪裏更好。但是不管到哪裏,隻要先到前麵去看看,就會感到比眼前開闊。由此,前麵吸引了那麼多的人,都在急於趕程。

前麵有一片綠樹,鳥在上麵,霞在上麵,春風在上麵。日頭下枝枝葉葉在發出不同的光亮,如姹紫嫣紅的火焰。前麵有一片梅園,輕輕滴著五千年的梅瓣,滲進皚皚白雪,呈一副古老畫麵。前麵有一條路,五彩繽紛,鮮花似錦。路上激蕩的樂曲,振奮著人們的胸腔。那是一條多彩的路。

站在前麵能看到後麵。開始的時候還清晰,漸漸地就被新的風影遮掩,開始變得模糊不清。站在前麵能望到前麵,青山綠湖總在前麵,越往前麵走看得越真實。隻要伸長胳膊,都能摟進懷裏。

前麵比身邊亮,前麵比身邊好看。前麵蝶飛燕啾,鳥唱蜂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聖境。

前麵多好。



一把糖果,那份一塵不染的真愛純情,卻穿過滄桑歲月,向我們傳來依然甜潤心靈的縷縷芬芳。

僅僅是一把糖果

●崔修建

一天上午,愛因斯坦剛要走出辦公室,助手過來告訴他:“有人想請你周末去做一次演講,報酬是一萬美元。”

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猶豫便一口回絕:“我周末有安排了,沒時間。”

“難道您不能少給蘇菲補一次課嗎?”助手知道他每個周末都去給讀初中的小女孩蘇菲輔導數學。

“不能,我還想著她的糖果呢。”愛因斯坦笑眯眯地說道。

“她的糖果就那麼甜嗎?”助手不明白他為何對那個偶然認識的小女孩那樣用心。

這一天,看到愛因斯坦從蘇菲那裏回來,助手忍不住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那樣高興。

愛因斯坦告訴助手:“今天蘇菲的老師誇獎了她的進步,說她找了一個優秀的家庭教師。小姑娘也特別高興,獎勵了我一把糖果,這讓我感到特別愉快。”

原來,在這位大科學家眼裏,小女孩燦爛的笑容和一把普通的糖果,就是甜潤生命的最好的甘泉。多少年過去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已被人們淡忘,但那一把糖果,那份一塵不染的真愛純情,卻穿過滄桑歲月,向我們傳來依然甜潤心靈的縷縷芬芳。

“我知道從那天我開車把她從醫院接回家時,我的生活就改變了,她注定要讓我體驗到我新的生活。”

一位父親的道別

●佚名

在她大學寢室裏,我看著她和媽媽收拾她的東西,每一樣東西都在合適的位置,一切都井井有條。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布告欄,上麵貼著精挑細選和仔細裁過的彩紙。還是每個好友送給她的照片和小紀念品。盒子和箱子被放在床下。她和室友的衣服、配飾及各種小玩意兒正好裝滿她的寢室。我知道此時此刻不同以往,我用心地觀察著過去可能會忽視的地方。我開始接受這個事實,在我家裏雖然半個房間都擺放著她的家當,但她的房間已不再是她的而是我們的。最多隻能算是她回來拜訪我們時,我們為她準備的房間。

坐在妻子病床邊的椅子上,懷抱著她的情景不禁在我腦中重現,那時她出生才剛剛一天。她那樣嬌小,那樣美麗,那樣無瑕,需要完全依賴她年輕而無經驗的父母。當時我思緒萬千,看著她臉上的每一處,仿佛它們將成為永恒似的。時光荏苒,不知不覺間,這麼多年都已經過去了。

她抬頭見我正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就對媽媽說:“媽,你看爸看我的樣子多有意思。”在最後的幾天裏,我輕撫她的胳膊,她的臉蛋——她每一處——因為我知道,我和妻子就要回家了。可她不會和我們一同回去。我再也不能輕撫她了。我欲言又止。

我知道從那天我開車把她從醫院接回家進,我的生活就改變了,她注定要讓我體驗到新的生活。

她說:“一切都會很順利的,老爸。我放假以後,很快就會回家的。”除了對她說她會度過精彩的一年以外,我什麼也沒多說。我怕因為感情激動而說出一些可笑的話,因此,在告別時在,我隻是更長時間地擁抱她,將她抱得很緊。

我久久凝視她的眼睛,而後轉過頭。隻有妻子目送她離開。也許,我沒有看她,就可以想象她還沒有離去。我知道,即將開始的生活對她來說是興奮的,也是新奇的。因為,我仍記得全新的世界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和妻子走回車時,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的心在疼痛,我意識到我的生活永遠都會在改變著。

蘇茜膽怯地把手伸了出來,那是一個創可貼。“這個用來治療您破碎的心。”史密斯大大不僅接受了蘇茜的善行,而且非分珍視。她非常明白恢複心靈的創傷是需要時間和幫助的。這個創可貼成了她康複的標誌,而她也不會忘記曾經和女兒共同擁有的喜悅與愛。

心靈創可貼

●佚名

我和丈夫漢諾奇寫了一本書——《善行:如何開展一次善行革命》,許多美國人都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麵這個故事是在芝加哥電台的一個脫口秀節目中,一位匿名聽眾在電話中與我們分享的。

“你在幹什麼呢?媽媽。”蘇茜問。

母親回答說:“我在為隔壁的史密斯太太做一個焙盤。”

僅有6歲的蘇茜問:“為什麼?”

“因為史密斯太太非常悲傷,她失去了女兒,心都碎了。這段時間我們應該好好照顧她。”

“為什麼,媽媽?”

“瞧,蘇茜,當有人非常非常沮喪時,他們就會在一些小事上出問題,比如做飯或是做其它家務。我們應該做一些事來幫助她,因為我們都是社區的一分子,而且史密斯太太是我們的鄰居。她再也無法跟她的女兒聊天或是擁抱了,再也無法做那些母女倆一起做的快樂的事了。蘇茜,你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或許你能想出辦法來幫助照顧史密斯太太。”

蘇茜認真地想著,怎樣才能為史密斯太太做點事呢。幾分鍾後,蘇茜敲了敲她的門。過了一會兒,史密斯太太開門應道:“蘇茜,你好。”

蘇茜發現,當史密斯太太問候他人時,聲音不再像以前那麼悅耳動聽了。

而且看來,史密斯太太可能一直在哭,因為她的眼睛又濕又腫。“有事嗎,蘇茜?”史密斯太太問道。

“我媽媽說您因為失去了女兒而非常非常悲傷,心都碎了。”蘇茜膽怯地把手伸了出來,那是一個創可貼。“這個用來治療您破碎的心。”史密斯太太強忍住淚水,嗚咽著。她蹲了下來,緊緊地擁抱著蘇茜,淚流滿麵地說,“謝謝你,親愛的小姑娘,這對我幫助很大。”

史密斯太太不僅接受了蘇茜的善行,而且非常珍視。她買了一個有樹脂玻璃框的小鑰匙扣,它可以掛鑰匙,同時也可以放家人的相片。為了能隨時看到蘇茜的創可貼,史密斯太太把它放進了鏡框裏,這樣就可以時刻告訴自己要快快康複。她非常明白恢複心靈的創傷是需要時間和幫助的。這個創可貼成了她康複的標誌,而她也不會忘記曾經和女兒共同擁有的喜悅與愛。



自己不能擁有,卻不妒忌、仇視別人的擁有,而是用一種美好的心態,去欣賞別人的擁有,去祝福別人的擁有。

日子一樣很快樂

●黃小平

前些天,翻閱《聽幾米唱歌》一書,其中一幅漫畫引起了我的注意,名字叫《露露的功課》,漫畫下麵有這樣一段文字:“露露會遊泳、不會飛,她的鴨子也是。露露帶著小鴨子,天天到池塘邊看別人怎麼遊泳,怎麼飛,日子一樣很快樂。”

看了這幅漫畫,使我想起鄰居的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露露。她的腳跛了,走路一搖一擺,一些調皮的孩子學她走路的樣子,取笑她。一天,幾個孩子在房前的草坪上玩,我見露露遠遠地坐在一邊,孤零零地看他們玩,我覺得挺可憐的。便走到她身邊,輕聲地問:“露露,想跟他們一起玩嗎!”

“想。”露露說。

“那我去跟孩子們說,要他們跟你一起玩。”

“不行,那樣他們會玩得不開心的。”

“那你看著他們玩,開心嗎?”

“開心,看著他們玩一樣很開心。”

幾米漫畫中的那句“日子一樣很快樂”和鄰居小女孩說出的“看著他們玩一樣很開心”,這其中的每個文字,都好像一顆灼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靈:自己不能擁有,卻不妒忌、仇視別人的擁有,而是用一種美好的心態,去欣賞別人的擁有,去祝福別人的擁有。

不管是否擁有,學會欣賞別人的擁有,日子一樣很快樂。



對他來說,比病更可怕的,是人群對他的遠離和恐懼。

比病更可怕的

●柴靜

大概每個人小的時候,都見過一個這樣的人吧。

我認識的那個叫久來,她很肮髒,頭發上係一根紅色的繩子,每天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

大人說她是瘋子,不要靠近,會打人,男孩子們用石頭砸她。

我從不靠近她。隻有一次,她站在春天剛開的杏花樹下,折了一枝新杏花,遠遠地看見我,走過來遲疑地要遞給我的樣子。我轉身跑了,小孩子的心裏隻有鮮明的恐懼——因為我被教導說,她是給我的生活帶來威脅的人。

博客的留言裏,有一位朋友,說自己是一名來自浙江西部農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了他治病的藥費,家裏的壓力大,父親和弟弟都在打工,母親也去當了保姆。他說:“他們為了我的事不知道哭過多少回,我心裏也不好受,隻好拚了命也要把病養好不複發,因為如果複發,那麼就意味著我一生都要吃藥,這對我們一家就意味著徹底完了。”

他這句“拚了命也要把病養好”,我看了心裏咯噔一下。

我做過精神病患者的調查節目,知道一旦停藥,複發的概率是80%,每複發一次,病情會更加重,治療會更困難。

但是他說礙於他的病不能讓別人知道,否則家庭裏的每個人都抬不起頭,所以怎麼也不能住院。

對他來說,比病更可怕的,是人群對他的遠離和恐懼。

栽種得再好的花,也不如自然生長的好看。也就是說,栽在花盆裏的花,少不了人工的痕跡,甚至有被粗暴扭曲的時候,這樣的花,即使開放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用語言清楚地道出花的自身所蘊含的哀苦呢?

花的隨感

●朱穀忠

我愛花,但從不養花。因為我以為:栽種得再好的花,也不如自然生長的好看。也就是說,栽在花盆裏的花,少不了人工的痕跡,甚至有被粗暴扭曲的時候,這樣的花,即使開放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用語言清楚地道出花的自身所蘊含的哀苦呢?

這絕非自作多情。事實上,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看到侍弄得極好的盆花時,你除了讚歎幾聲外,心靈卻很少會引起什麼觸動;但當你在深山老林或山溪的一隅看到一大片生長並開放著的野花時,你就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驚歎,隨之就會心迷眼亂,在那一片仿佛熾熱又鮮豔的色彩麵前,感覺到一種美麗的但又強大的力量。這正是因為,自然生長的花,是最具有一種詩的特質的,而這種特質,往往又是最感性、最能觸發人想象的。在那樣的時候,你是那麼輕易就可以把平日因冗務或俗事帶來的鬱悒一掃而空,仿佛身輕如翼,在沁人的香氣中翩然飛升……

盡管愛花的“立場”不同,但我也從不反對家人在屋裏或盆裏栽花。從點綴環境的角度看,盆栽的花草也會帶給城市人一種盎然、溫馨、甘美的意味,至少也不失為一種慰藉。但是,我還是想說,要看花,還得到大自然中去,隻有在高山峽穀、水浚岸邊,才能看到隨季節而萌發滋榮的花的燦爛、美豔,甚至聽到花的無聲的妙籟。而隻要你去過一次,回到家裏來,再看看陽台、窗口上的盆花,就會發覺那根部裹在一堆黑土中有枝有葉的花,竟是那樣黯然、弱小。不過你不要傷心,因為你的慨歎表明,你對盆花的現狀已不滿足了,你肯定在尋思著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使花卉更趨於野外自然的美感、色澤,當它達到強烈的程度時,有關盆栽花卉的學問和研究也就可能有了某些突破。

不過,直至今日,我仍然偏愛在自然界中生長的各式各樣的花。有時候,我也會對城外和路邊的那些不知名的野花有一種深切的思念。這些野花,有的甚至生長在極為荒僻的地方,有的是從石縫中間鑽出來的,星星點點,以它們的執著和單純,映襯著朝暉、曉露、虹霓、霽月、星光,在雲中、雨中、風中、霧中開放著自己小小的花朵,飄散著微弱的清芬和野味,把自己絳紫的、淡藍的、乳白的、緋紅的、深黃的顏色,呈獻給關注過它們的目光、麵影,呈獻給冷峻、神秘但又美妙的大自然,並以此饜足了人類愛美的欲望。

遺憾的是,這種野花在城市已鮮能見到了。有消息說,自然界中花卉的麵積在減少。原因在於:人類數量的膨脹,以及對物欲無止境的追求,早已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平衡。當人類自身生存都遭到威脅時,自然界的花草更是在劫難逃了。

時時愉悅固能使人生美麗,痛苦照樣可以使人生燦爛;處處幸運固然能將生命的價值托起,困難同樣可以把生命的價值提升。

享受痛楚

●張起韜

美國西海岸邊境城市聖迭戈的一家醫院裏,住著因外傷而全身癱瘓的威廉·馬修。每天早晨他都要承受來自身體不同部位將近一個小時的疼痛煎熬。年輕的女護士因馬修所經受的痛苦以手掩麵,目不忍睹。馬修說:“鑽心的刺痛固然難忍,但我還是感激它——痛楚讓我感到我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