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東漢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死後諡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
漢靈帝劉宏能登上皇帝位,是幸運的。
漢桓帝劉誌雖然36歲而終,但身後並無子嗣,年輕的竇皇後(桓帝死後被尊為太後)及其父親竇武,把繼承人的年齡設定在少年段。劉宏是漢章帝玄孫,劉宏的曾祖父是河間王劉開,父親解瀆亭侯劉萇與桓帝劉誌是堂兄弟,劉宏是桓帝的親堂侄,當時隻有12歲。
劉宏能登上皇帝位,又是不幸的。
漢桓帝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權,士人的不平之鳴,遍野的饑民之聲,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劉儵以光祿大夫身份與中常侍曹節帶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多人,前往河間迎接劉宏。建寧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夏門亭,竇武親自持節用青蓋車把他迎入殿內。第二天,登基稱帝,改元為“建寧”。
漢靈帝即位後,漢王朝政治已經十分腐敗了,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泛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奪權,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後,奪得了大權,又殺正義的太學生李膺、範謗等100餘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於獄中,造成第2次黨錮之禍。而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並常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杖著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腐敗到極點。
在皇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腐敗下,人民終於無法忍受,聚眾起義。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名舉行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這次起義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雖然被鎮壓,但是影響極大。從此東漢政府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昏庸的漢靈帝在人民的一片怨聲下結束了他的一生,終年34歲。
於是,他將自己練兵的構想通通告訴了範元辰,範元辰也將自己的腹案告訴了風司冥。兩人根據彼此的看法,將相互可取的地方綜合,互補不足,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練兵模式。
風司冥在杜家封地中找到了一塊無法耕種的荒地,在荒地上建造起了各式各樣的訓練器材,並且就地整頓了番,全當演兵場來使用。
當天正午,風司冥的五百餘名親衛已經準備就緒,相繼前來報道。
清點了一下人數,共計五百三十六人。
風司冥站在所有人的麵前,高聲道:“你們都是老兵,所以客套話我也不多說了。你們經曆過戰場,應該知道訓練的時候多流汗,戰場上就少流血!所以,為了你們自己的性命,希望你們能夠認真的麵對每一項練習。”
“明白!”五百多人同時叫喝了起來,對於他的命令自然沒有任何的猶豫。更何況,風司冥說的是真理。
老兵就是老兵,有足夠的自覺有足夠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