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村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自興辦經濟特區以來,深圳寶安縣布吉區南嶺村,打破封閉式的自然經濟狀態,因地製宜地發展開放型的商品經濟生產,貿工農綜合經營,使集體經濟蓬勃發展,群眾生活顯著提高。

南嶺村黨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幹部和群眾,使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昔日貧窮落後的南嶺村,早已變成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文明新村。

在1980年以前,南嶺村閉塞蕭條,村民人心思走。這個村緊靠特區管理線沙灣檢查站,臨近深圳惠陽公路和廣深鐵路。多年來,南嶺人利用國家征地費和集體積累的資金,先後投資330萬元,修道路、建廠房、蓋宿舍、通水通電、興辦文化事業、完善工業投資環境。

南嶺村開展外引內聯,先後辦起了8個來料加工廠和6個內聯工廠,生產的鬆果膠花、手套、皮革、玩具、繡品、電路板、電話機和錄音機等產品,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大受歡迎。

南嶺村還實行以工補農,發展養豬事業,改良土壤,更新農業機械,提高水稻產量,同時將一部分農田改種蔬菜,支援深圳和供當地工廠職工食用。

此外,還修築7公裏長盤山公路,開發了2900多畝荒山野嶺,種植各類嶺南水果。

由於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和村鎮人口的增加,南嶺村還辦起了商店、餐廳和農貿市場,村內的第三產業也協調地穩步興起。

經過數年的艱苦奮鬥,南嶺村單一的產業結構已完全打破,農民開始追求文化和技術,過上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與1979年比,南嶺村出現了四大變化:

一是集體和個人同時富裕起來,全村總收入從9萬元增加到161萬元。村民家家蓋了新房,用上了彩電、冰箱等高檔消費品。

二是群眾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提高,連年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各項生產和稅收任務。

全體村民積極生產,遵紀守法,團結互助,尊老愛幼,村內沒有人賭博、偷盜、打架、鬥毆和搞迷信活動。

三是村容村貌大改觀。原來淩亂低矮的舊農舍大都已改建,爛泥村道已變成瀝青或水泥馬路,村內修了花園水池和燈光球場,環境整潔而優雅。

四是公共福利優惠完善。村內辦起了學校、幼兒園、醫療所、圖書室和郵電所,全村用上自來水,村民免費醫療,免費入園入學,學生有獎學金,老人有退休金,基本做到少有所教,老有所養。

昔日閉塞貧窮的山村,現已在兩個文明建設方麵,齊頭並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