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選賢黨內外一視同仁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都鋼鐵公司有的同誌對選拔黨外知識分子擔任領導工作,有一些顧慮,擔心他們“壓不住陣”、“打不開局麵”。

但是,公司黨委堅定地認為,為了改變首鋼的麵貌,必須擴大視野,突破隻在黨內選拔幹部的框框,將黨外知識分子中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

實踐證明,這樣做,對首鋼連續5年實現年利潤遞增20%,上繳國家利潤遞增6%,1983年增至7.2%,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此前,有個別同誌對幹部革命化,存在著片麵的理解,認為隻有黨員才符合革命化的條件。

黨委組織廣大幹部和工人,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同誌有關知識和知識分子問題的講話,從而使大家認識到,黨外知識分子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積極為社會主義服務,密切聯係群眾,符合革命化標準的人是不少的,應一視同仁,大膽選拔。

例如,首鋼公司有個軋鋼工程師,過去曾因出身地主家庭,有一些人對他有看法。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公司黨委對這個軋鋼工程師加以觀察,發現他不僅精通軋鋼業務,而且政治熱情也很高,是一個有事業心、有改革精神的幹部。

於是,公司黨委斷然決定,選拔這個軋鋼工程師擔任技術部副部長。

上任之後,這個技術部副部長積極組織技術人員,製訂改革軋鋼技術的方案,僅工藝結構合理化一項,就使公司在1983年,增收利潤1000多萬元。

對選拔到領導崗位的黨外知識分子,首鋼公司黨委放手使用他們,使他們在人事權、財權、行政領導權、技術業務指揮權方麵,與擔任同等職務的黨員幹部,有相同的權力。

煉鋼廠的一名黨外知識分子,在1983年,被提拔為主持全麵工作的副廠長後不久,廠內著了一場火。

這場火雖然與這位副廠長沒有直接的責任,但他認為新上任第一把“火”就燒錯了地方,因而心情感到很懊喪。

廠黨委書記知道這個情況後,一方麵幫助他嚴格查處這件事,另一方麵鼓勵他不要泄氣,專心工作。

這位副廠長看到黨委書記如此信任自己,因而又振作起精神,以很大的魄力指揮生產,同幹部、群眾一起,把廠子越辦越好。

在1983年,首鋼的鋼產量達到了148萬噸,超過設計能力近2.5倍,鋼鐵料消耗等,也跨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在首鋼,有的黨外知識分子幹部,剛開始走上領導崗位,工作不夠大膽。尤其是遇到需要指揮黨員幹部時,往往縮手縮腳,顧慮較多。

公司黨委了解到這種情況,除了鼓勵他們勇敢地挑起擔子以外,還教育黨員幹部和工人群眾,協助和支持他們行使職權,做好工作。

在公司黨委的大力支持下,黨外知識分子幹部放手工作,進行技術革新和精心管理,讓首鋼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