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被屏蔽了,要節後才能解,郭會後麵改為國事大會)
國事大會之後,就是爵位了。
漢承秦製,依舊是二十等爵,但除了關內侯和徹侯外,剩餘十八爵很少在有使用,一來是因為東漢後期不度田,也沒田賞爵了。
二來是自漢武帝開始,二十等爵的關內侯以下爵位多次允許買賣,故而被世人所輕,後來漢武帝為此特地設計了武爵十一等,但後麵還是沒忍住的開始賣起了爵位。
三來是世家興盛後,很多爵位所配的社會福利對百姓已經沒有了吸引力。
比如在秦漢的二十等爵中的公乘,這是第八級爵位,按照東漢明帝的規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但又要求必須是第九等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可以免役。
也就是,就算老百姓再努力,也拿不到能免除勞役的五大夫,那大家還搞個屁啊,找個豪強直接投靠結束了!
這放到後世就像一個老板加班最多的員工可以得到優秀員工稱號和年終獎,但優秀員工隻能是領導得,那你這不就是明擺了不想給年終獎嘛~大家誰還給你加班!
這些原因綜合後導致東漢末期,對關內侯之下的爵位都沒人在意了~
而曆史上曹操改爵位製度,那是因為白馬之盟的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的約定,使得曹操無法再進一步封公或者封王,故而根據董昭的建議將二十等爵改為五等爵,從而繞過白馬之盟,以便給自己封公封王。
馬強對王爵、公爵這樣的虛名並不在乎,因此他的改製更多是還是恢複昔日秦漢時期爵位對立功的激勵作用。
而且這個爵位製度還不能讓這些侯爵之類的貴族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躺在功勞本上吃一輩子,否則就會和明代一樣,再大的家業也禁不住百萬宗室啃的。
起來,當年的朱元璋恐怕也沒想到,自己一開始封的四十九位宗室親王、將軍可以繁衍出這麼龐大的一支朱家軍吧
“大漢爵位日後分為上等爵和下等爵,其中上等爵為王爵、公爵和侯爵。
其中王爵分一字王,郡王,藩王三類,其中藩王為冊封大漢藩屬國國主之用,一字王待遇為正一品的兩倍,郡王為正一品的一點五倍。
公即是公爵,分一字國公,郡公和縣公三等,如有開疆拓土之功,可特加開國二字,如開國平原縣公,其中一字國公待遇視同正一品,郡公待遇視同從一品,縣公待遇視同正二品,加開國則待遇再加一等,開國一字國公待遇視同郡王。
侯為侯爵,分郡侯、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五等,除關內侯外,如有開疆拓土之功,可特加開國二字,如開國平原縣侯,郡侯待遇同從二品,縣侯待遇同正三品,鄉侯待遇同從三品,亭侯待遇同正四品,關內侯待遇同從四品。如有開國二字,待遇再加一等。
凡是公侯,皆可食邑,食邑每戶折算上年全國平均每戶農稅後隨官俸發放!最高不可超過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