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後記】(1 / 1)

我所喜歡的愛情小說,是純淨、唯美、細膩的,給人予心靈的觸動。

愛情是詩,是一種追憶。我希望讓讀者們享受在我精心營造的情調裏。

所謂的愛情小說,不是單一的,悲傷和疼痛,亦涓涓流於其中。《木棉花落盡,光年傷》這篇文,讓我想到了剛剛離開數月的廣州。

那個城市潮濕,光和影很隱約、明暗的線條和色彩巧妙地流淌在城市裏。實際上在廣州的日子很少出去,很少見到木棉花。

在我的想象裏,那種花是紅色的,純潔得像血液,淡淡的憂傷。過了春天,漫天的,就飄灑在城市的每時每地。就是這樣美麗的小說,以及這樣美麗的風景。

如今,從廣州到另一個城市——北京。體驗到了窗戶邊呼呼而過的北風,滿街的雨嘩地從頭頂落下。從住的地方看到北方的山,樹木很少,禿禿的山頂連接著流向白雲。

常聽到經過身邊的人說著地道的北京話,莫名有種輕微的感動,於是想起以前在學過的課文,想起曾經那麼遙遠的古樸的氣息,突然一下子遇到眼前。

寫文是一件辛苦的活兒。有時候寫完一篇,我會如釋重負,卻又心有千千結。放眼窗外,看到每天依舊車水馬龍以及遠處山上的景色,看到攜著秋意的綿綿細雨輕輕飄灑,在窗戶上劃下殘缺的雨跡,我不禁想,這個時候的廣州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定此刻正依舊暖意洋溢在大街上,是那一片洶湧的紅,於是我的思緒也跟著不由飄飛來。

聽說香山的楓葉快紅了。其實我住的小區裏就種了許多楓樹,夏天裏跟平常的樹木差不多,我想著,秋天一到,窗口便會是滿眼的紅。那將是多麼美麗的景色啊。這種紅,恐怕會讓我想起曾經住過十年的那個城市,以及我的小說。

《木棉花落盡,光年傷》是部長情的書,我寫起來總回憶我高中的十七歲。那時候在廣州這個城市裏,看天邊的雲彩,和街邊的風聲。看滿樹的繁花落盡的孤寂感覺。不知道別人的十七歲有沒有經年和季悠那樣的覺悟呢,有沒有不良少女莫莫這樣的決絕。縱然,我希望不會有人像命運悲慘的昔草那樣。

十七歲的時候,你們在哪裏呢?是在懷念那時候的風聲呼嘯,操場上的人影稀少,還有夏天的梔子,和冬天的枯葉。或者綿延了一整個年歲的男孩和女孩們,和永遠懷念的綠豆糖水冰棍,慢慢地在心裏融化了。

人若老了,能看到以前自己寫的小說,重拾以往的回憶和心情,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呢。

我想,最珍貴的年歲就是17歲吧!

我像很多人一樣,留戀和懷念我永遠不可能回去的17歲。所以在這本書裏,盡情地抒寫我對於那個年紀的喜歡。

寫l7歲的經年,寫17歲的季悠,還有17歲的昔草。這些人物命運的串聯茌一起,像一個深深的漩渦,也許有人會抗議我說,哪裏有這樣殘酷的青春呢?

是有的,從任何角落拎出一張報紙,上麵都是聳動的社會新聞。宅在家裏的我,每天就是在網絡上翻查新聞和素材,這些也許就變成了你現在看到的故事。

等到圖書上市的時候,大概是冬天了吧。這本書是從春天寫起來的,那時候在廣州和深圳這些城市的街道邊,都是盛開的木棉花。

我太喜歡木棉花的顏色了,正統的中國紅色。耀眼又跳躍,從高樓上看腳下的城市,木棉花的街道像一條鮮豔的河流。

曆來紅色都是大吉的顏色,可是這次想表達不一樣的東西,它詭異,並且它也很悲傷。

寫到這裏,再看窗戶外的木棉樹,到秋天已經掉光葉子了。

在廣州在這座城市裏,沒有顯著的季節之分。穿一件T恤可以從春天到冬天。那麼寫小說這件事能不能像這座城市一樣的長情下去呢?

寫過很多的懸疑小說,再回頭看過來,所謂的青春校園係列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呐,非得要充沛情感的人才能寫好。

但是一日一日之後,想始終抱著這些故事,沒有罷筆的那一天。

早安夏天

2010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