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名教員是一個軍隊係統外,頗有典型風格的“民間語文老師”,那首先就會看到楊的這筆字實在是太差了,比剛學寫字的人強不出一個層次。其行文邏輯也不是很好,沒有立意和中心,不但標點錯了,分段還有問題,大長句也看著讓人憋得慌。
可是受到聖皇當年影響,這名軍隊係統內教員因為軍文化教員傳承下來內某些傳統並不關心這些“語文問題”。新朝新軍中文化教員的遺留文風,行文是不是“語死早”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有沒有創意和內容,一個幼兒能假定自己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穿越者,這思維能力可不簡單。
因此,這名教員多少有些興奮的打算再一次測試一下這個孩子究竟是“自記事受過嚴格家學教育的普通優等生聰明人”,還是“真正意義上的才神童”。若真是這樣,考慮這孩子還是個年幼的被收養者不是地方宗族親眷,按照入選才班按照新朝成例,發現了這樣的人才就算是自己這種基層教師也至少有一千大元,也就是折合一千百斤米價的獎勵了。對於農民之外收入並不算太高的基層教員來,這至少能頂自己二十年工資加正常情況下的獎金了。
“除了四則運算之外,你是否還會點兒別的?算麵積會不會?”著,這名教員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太極圖,大致是一個半圓減去半徑為直徑的半圓,然後有一個半圓在另一麵多出去。比起楊學高年級曾經見過的那些讓人撓頭的真正意義上的“求陰影麵積”算是十分簡單的題了。
“圓的直徑為六,黑魚的麵積是多少?”
“這不就是個半圓麼?十四點一三”楊粗粗用粉筆在黑板上算了算就得出了答案。
這名教官似乎還是要最後確認一次,問了另一個有軍事涉密嫌疑但也算擦邊球的問題,這個問題則不是一般民間能夠搞到的書籍會講的,軍隊裏當年不過一名二等兵的他也是偶爾聽營督層私下裏閑聊時提起過:“兩個石球,一大一,大的拳頭大,的猶如黃豆,從百米山崖一同落下,哪個先落地?為什麼?”
“兩個石球。。。”楊本想一同落地,隻不過忽然下意識的覺得哪裏不對,因此稍做思索便笑著道:“當然是拳頭大的先落地,這裏有一個風阻問題,風阻與迎風麵積應該是大致類似比例,克服風阻的能力則跟同等迎風麵積之後的重量有關,很顯然:大石球有更高克服風阻的能力。隻不過要是換成鐵球,或者一個磨盤那樣大、一個腦袋那樣大可就不好了。雙方克服風阻的能力都很大,那區別很可能看不出來。。。”
這一係列的回答乃至表現都明白無誤的表明了一件事情:這個孩子不僅是功課做的早那樣簡單,還很可能是一名在應府北海學院都有可能通過的才兒童。自己那一千大元的賞賜是沒跑了!
“很好,今的課就由你來上吧,我任命你為這個班的助教,會把你的事情報告給上麵,如果有人不聽話,你可以去找學校衛。。。哦,我叫劉剛。。。”這名軍隊出身的教員很顯然並沒有教師這個職業的健談,話仍然很生澀,但楊能夠看的出此人對自己的態度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