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51、招工指標(3 / 3)

素英嫂子本來愁得不得了,一聽哥哥信誓旦旦,似乎是老天爺也阻擋不了他,她反而更加冷靜起來。說:“文軒,你不要太天真,你在家鄉時間短,在我們這兒,這四點無論具備那一點都足以讓我倆的事告吹,更何況現在四點俱備呢?”

文軒哥哥說:“就算像你說的那麼難,也得去試試,不去試試,怎能知道解決問題的路子在哪裏?”素英嫂子一聽哥哥這樣說,也覺得在理,於是,二人合計由哥哥先探探媽媽的口風,看看媽媽是什麼態度。

第二天上午,哥哥看我們幾個都去上學了,乘奶奶念經的時候,把媽媽拉出院子裏。

媽媽不知他有什麼事,也正好想問問他對文康去郵電局的事的想法呢!

二人坐下,媽媽問哥哥:“文軒,建瓦窯的準備工作就緒了沒有?”

哥哥點點頭,說:“差不多了。”

“那你有把握麼?”

“媽,別的環節我都考慮好了,基本沒問題,就是燒窯,我沒有單獨燒過,海叔答應我,頭兩窯先去張嘴寨請個師傅來招呼著,指導一下。”

“還是你海叔想得周到。你要虛心向人家師傅討教學習啊。”

“那是自然的。媽,你放心,這裏學問也不大,我還學了上釉瓷器的燒製,相比之下,瓦器的工藝簡單多了。”

媽聽了很高興,心裏也就踏實了。

“媽,”文軒哥說,“我想問你個事,你——”哥的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臉也紅了起來。

媽媽心裏咯噔了一下,想著是不是文軒哥已經知道了文康要去郵電局的事,看著哥哥有點害羞的樣子,又不像,便問:“好啊,有啥心事嗎?跟媽講講。”

“媽,”哥哥想了,說:“這農村的風俗習慣怎麼這麼複雜?”

媽媽一聽樂了:“你咋問起這了?”

“沒啥,就隻是想了解一下。”

“這風俗習慣,在農村確實是很多的。中國有句古話:十裏不同俗,五裏改規矩。你想了解哪些方麵的風俗呢?”

“媽,我聽說咱這兒婚喪嫁娶規矩蠻多哩!送爹爹回欒川的路上,他叫我要多了解老家的規矩。”

“那可不是。婚喪嫁娶是一個人或一家中最大的事,是要有講究的。我們欒川這方麵的規矩也很多,不過那時你小,不感覺。咱這兒講究就更多了。這也難怪,曆朝曆代,代代相傳,代代添加,規矩也就越來越多了。你想知道哪些?”

“比如講,二人結婚,這女的不許比男的大,男的一定比女的大,俺家鄉這邊的這個規矩很嚴格嗎?”文軒哥很聰明,四條難題之中,隻有這一條是帶有普通性的,問起來不會被人懷疑,就從這裏開始,其他三個問題暫放,因為那三個都很容易被人看穿。

“這不一定,這隻是一般說法,不是必須的,也有‘女大一,笑喜喜;女大三,抱金磚’一說呢。”

哥哥一聽,高興了,覺得這個已不是什麼大問題了,難題還剩三項,這三項,他要進一步求得對自己有利的權威解釋。

“媽,這樣說來,好多規矩也不是鐵板一塊,隻是一些人的看法而已,是嗎?”

“那也不定,風俗習慣中也有一些是硬性的,比如門第好壞,這是不允許出現差錯的。”

“門弟指什麼?”

“一般是指一個家庭在一個地方的地位啊、等級啊,還有這個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啊等等,從前就特別講究,現在新社會了,不怎麼講究這些了。但是,一個家裏人是不是有代代都有的毛病,是一定要注意的。比如癡傻、羊角瘋(癲癇)、狐臭,這些毛病會代代傳,又不能治好,所以無論誰家找媳婦相女婿,都是要講究的。有些規矩就有彈性,比如社員和村幹部家結親,雖也算有門第差異,卻不是問題,如果像舊社會那樣講究了,在今天反而會受到批判。總之,講究的人講究就多,不太講究或條件不是很好的,也就不那麼講究了。”

“媽,我明白了,其實好多規矩都是來自人們的觀念,而與風俗無關,比如,男女雙方中有一方家庭成份不好。”

“這當然也是來自傳統門當戶對的觀念。解放前,人們講究門當戶對,富家子女不會找窮人家的子女,但這也是一般現象,其實,在那時,富家子女娶嫁普通人家子女的也有的是。解放後,倒過來了,貧下中農一般不願與地主富農結親,怕有政治影響。”

“那如果一個貧農的兒子愛上一個地主富農家的女兒怎麼辦?”

“文軒,”媽媽原以為哥哥隻是通過過年,對家鄉風俗有新鮮感,就隨便問問,誰知哥哥有打破砂鍋問(紋)到底之勢,有些納悶,“你咋實然對這感興趣了?”

媽媽忽然想起這些天哥哥對戲是那樣的如醉如癡,心裏又咯噔一下,莫非文軒喜歡上了誰?且,她家成分不好?

媽媽在心裏逐一過場村居團裏的幾個女演員,最後框定在演春紅、劉胡蘭的素英身上。

他知道素英比哥哥大一歲,父親恰好是四類分子……媽媽心裏有些譜了,問:“文軒,你是不是喜歡上了誰了?”

哥哥急忙說:“沒有沒有,我隻是問問,按爹說的,了解一下老家的風俗。”他一邊說,一邊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

“媽媽看得出來,你不是說慌的料。你一定是喜歡上那個了,而且遇到難題了,解不了,才來問媽。我是你媽,你有什麼心事,還怕我知道嗎?你要不想說,就等以後你想說時再跟我說。不過今天,我還真有件事要同你說哩。”

哥哥臉一下紅到耳朵根,說:“我真沒你說的那事。你有事你就說吧。”

“那好,我今天想跟你說說文康的事。”

“文康怎麼了?”

“你說文康可不可憐,不到一歲就死了父親,你外爺外婆家成份不好,在雷灣也不開心,後來就一直跟你爹,後來又和你一道學製瓦盆,你這一回來,說不去就不去了,可他該怎麼辦呢?”

“媽,怪我不好,當時沒考慮到文康會孤單,隻知道我爹會把他安排好的。”

“那你爹如果真把他安排好了你高不高興?”

“媽,你咋問這話?我和文康論關係是表兄表弟,我又知道我爹和大舅的關係,我和文康從小一起長大,一塊兒上學,一塊兒學手藝,互相關心,彼此照顧,如同親兄弟。他如果有一個好的歸宿或者去處,我當然是最高興的了。”

“這就好。我兒就是有善心。這次你爹走之前與我商量,也是俺倆的意見,你爹囑托我看你心情好時,告訴你文康有個好工作、好去處了。”

“媽,你快告訴我文康的好消息吧。”

“縣上給運輸站一個招工指標,運輸站領導研究決定把這個指標給你爹,你爹和我商量,是讓你去還是讓文康去呢?最後,我倆商量讓文康去了,可是又怕你傷心。”

哥哥聽了這個消息,先是楞了一下,然後長出了一口氣,說:“媽,你們做的對,文康去我完全同意,可你們咋沒及時跟我說呢?”

“你爹和我為這個事,從年前到年後這些天愁得不知如何是好。俗話說一拃沒有四指近,文康再親也隻是我的侄子,而你是我的兒子啊,誰不想自己的兒子好呢?所以,這隻一個招工指標,咋能讓我和你爹不發愁。可你大舅死的早,文康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的成分又是富農,回雷灣吧,成分高,沒有出頭日,不回雷灣,穿衣吃飯都沒著落,來咱這兒,也不是個事,他性格又倔強,也不會來。你這一回來不去了,他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呢?”

“媽,你甭說了,我不會跟文康爭的。他去哪單位上班了?”

“縣郵電局”

“媽,請你和我爹說,文康去郵電局上班,我很高興,我不會為難二老的。”

“軒兒,你真媽的好兒子。不過,你告訴媽媽,你真的高興嗎?”

“真的高興!”文軒哥心裏雖然或許有說不出的滋味,但也知道事已至此不可改變了,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但他馬上又想起自己的事。何不乘此說個清楚?

“媽,文康的事你放心,我心裏沒啥,父親和你想的對。不過,我的事你們也得關心關心啊!”

“傻孩子,你是長子,你的事我和你爹哪能不關心呢。你爹臨走時,再三交待我,千萬不能難為你。如果你不高興,文康的事先不告訴你,等他回來再跟你說。隊裏建瓦窯的事,跟你海叔囑托了幾遍,唯恐他們又難為你。”

“媽,我知道了。我是跟你開玩笑的。”

“文軒,今天我把文康的事實話實說了,沒想到你這麼懂事,我打心眼裏高興,你若有什麼事,跟媽說,可別把媽當外人,媽會幫你的。”

“媽,我知道。”文軒哥沉吟了一下,說:“我還真是有件事想跟你說,但是我還沒考慮好,過兩天吧,等我想好了,一定告訴你。”

媽媽點了點頭。

晚上,哥哥又見了素英嫂子,把文康哥的事告訴了她,並說甘蔗沒有兩頭甜,如果不是父親想安排文康把他留下來,否則年前也不會回來那麼長時間,也不會同意生產隊建瓦窯的事,就是這些事成全了他們。哥哥快樂的說著,一點也沒有不高興的樣子,好像他的所得比失去的更多似的。

素英嫂子畢竟是土生土長,對家鄉風土習慣的強大力量更了解,所以,她可激動不起來。她說:“文軒,你認真考慮過沒有,這郵電局的指標讓你表弟占了,咱們的事你父親又不同意,到時你可真的是兩頭失了。”

“我不那麼看。我從我媽的口氣裏可以看出來,在郵電局指標一事上,我爹我媽是反反複複地商量過的,雖然最後咬咬牙讓表弟去了,但他們心裏也很痛苦,覺得很對不起我。我想文康去也就去了,即使我不高興那也不可更改,還不如抓住機會,趁我爹我媽覺得有虧於我時,把咱們的事提出來,請他們支持我們。我知道我媽心腸最軟。”

哥哥善於抓機遇,這使得嫂子也信心大增,她問哥哥:“前天我說的四個難關你與你媽談了沒有?”

“我隻問了一條。”

“那一條?”

“女方比男方大的不妥之處在哪?”

“那你媽咋說?”

“我媽說這個不是問題。雖然大多數人認為女方不能比男方大,但也有‘女大一,笑嘻嘻,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

“那三條你咋不問哩?”

“我當時想問,但媽說出文康的事之後我沒有再問,不過,我已埋了伏筆。”

文軒哥將與媽媽對話的情況說了之後,嫂子非常佩服文軒哥的聰明和智慧。

“素英,”文軒哥說,“這三條隻要有一說出口,媽媽就知道是你了。你會唱戲,我媽早已知道我最喜歡你演的《三砸鐵索鏈》中的春紅和《劉胡蘭》。出身不好、不合輩份兒這兩條更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所以,我怕過早把你暴露出來,對你我的事不利。”

“什麼利不利的,這些全是瞞不住的事呀?你不實話實說,就不可能得到大人的支持,他們不同意,咱們這事就成不了啊!”

“這事如果沒有文康的事,我也覺得我爹的這關真不好過。現在不同了,實在不行,我就給他們來個先斬後奏或者三十六計走為上。”

“文軒,什麼先斬後奏?什麼三十六計?”

“如果他們不同意,我們就私奔,我帶你去外地做瓦器,也短不了我們飯吃。反正他們讓文康去郵電局上班的事不也是這樣的先斬後奏嗎?事先不跟我說,怕我不高興。其實他們要是跟我說,我也會同意把工作讓給文康。可他們不相信我,怕我不高興,我們的事不就有機會了?”

“文軒,我同意你抓住這個機會去爭得二老的同意,但我不同意和你私奔。”

哥哥笑著說:“素英,你放心,我說的私奔是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的最後一招,其實我相信爹媽會同意的。如果他們不同意,我們私奔了,最著急的還是他們。”

“文軒,這事非同小可,你卻笑嘻嘻的。你還是要重視起來,正式聽聽你媽媽的意見。如果她同意,她就會和我們一道去想法讓你爹也同意的。”

“那我明天就跟媽媽說明,看她的態度,咱們再商量下一步,怎麼樣?”

素英嫂子自然高興得不得了,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第二天上午,哥哥就對媽媽說:“媽,前天咱倆說的事,我想好了,決定把實情告訴你。”

媽媽高興地說:“我兒,這才是媽的好孩子。你如果遇到了好事,讓媽媽與你一塊分享不好嗎?如果你遇到了不順心、不如意的事,跟媽媽說,媽媽給你參謀參謀也好啊。如果事情辦起來很難,媽媽就會和你一道去想辦法度過難關,怎麼樣?”

“媽,我就是想到這一點才決定跟你說的。”

“那就說吧,兒子,是什麼事?”

哥哥就把與嫂子戀愛的事說了。聽了之後,媽媽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你的婚事可是咱家的一樁大事,雖然現在是新社會了,婚姻自主了,但你可別忘了,你爹那脾氣,如果他不同意,這事十有八九是難成的。你們二人分析得完全正確,這四點真的好像是四關,而且關關相連,一關過不去都不成。”

“媽,那你的意見呢?”

“兒子,你是我的長子,你的終身大事,媽媽不能沒有意見,但我的意見並不是最終意見。依我看,意見分成十,你和你爹各占四成,我和你奶奶占兩成。你別小看你奶奶,咱們家能說動你爹的不是我而是你奶奶。現在,你看好素英,你自己這方麵已有四成把握了,我那一成給你半成,留半成給你爹,你已經有四成半把握了。如果能把你奶說服,你就有五成半成功的可能,所以,勝算還是有的。”

“媽,說來說去,你還是沒有個準確意見。”

“文軒啊,你想想,這四條其中一條你爹如果不同意就通不過,他如果不同意,我那敢先表態?”

“媽,那不行,我今天就想先聽你的意見。”

“好吧,先說這第四條。我看,素英他爹是四類分子這一條不會影響你爹,我知道,在他眼裏,什麼共產黨、國民黨,他都不讚成也不反對。素英比你大一歲,我認為這也不是啥大事。這輩份的事,認真了算事,不認真了就不算事,隔幾代老親戚了,又出了五服,能算多大原則問題?最大的障礙是唱戲這一條。你爹也喜歡看戲,可在他和人們心目中,戲子的名聲就是不太好,這個觀念根深蒂固,一時恐怕扭轉不過來。”

“媽,轉來轉去,你還隻是挑好聽的說給我聽啊。”

“傻孩子,我這是幫你分析分析,想方法促成你們啊!”

“對對對,謝謝媽媽。你再幫我分析分析,看我爹會不會同意我跟素英的事。”

“很難講,根據我對你爹的了解,衝著唱戲這一條,他十有八九是不同意的。”

“那可怎麼辦?”哥哥有點著急了。

“你也別灰心,”媽媽說,“我想先給你奶奶的工作做好,如果她同意,讓她說句話,會比你我都管用。”

“那,奶奶那,你還得給我說好話啊。”

“那自然。不過,你自己也得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