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47、世事變了,想家了(2 / 3)

“也想。”爺爺說著,情不自禁地解開了小白布包袱,“狗不磕燒雞”名不虛傳,尚未完全打開,那香味就撲鼻而來,父親二人都饞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爹,這雞你不是給俺娘他們買的嗎?”

“是啊!”爺爺邊說邊從裏麵掂出燒雞,嘴裏說:“我是給他們買的。二秀,你吃過燒雞嗎?”

“爹,你最清楚,我這是第一次見,從前別說吃,連見都沒見過啊。”

“是啊,這方圓幾十裏都說狗不磕家燒雞好吃,到底有多好吃,我還是小時,你爺爺給我買過一次,那已是二十多年的事了。”爺爺一邊看著燒雞一邊不無羞慚地說:“來,二秀,這燒雞是給你媽你哥他們買的,可我也知道你也沒吃過,我二十年多年來也沒吃過了,早忘掉是什麼滋味了,到家人多,咱們就吃不上了,咱先把雞腿撕下來,你我正好一人一隻,吃了吧!”爺爺邊說邊撕下雞腿,遞給父親一隻,自己也掂了一隻。

父親開始不敢相信,瞪著兩眼,直勾勾地望著爺爺手裏的雞腿。

“瞪啥哩,傻蛋,快接住吃吧!”

“哎,”父親急忙將手在褲子上抹了一把,雙手從爺爺手裏接過雞腿,狼吞虎咽起來。

“憨子,別那麼急,先品品這味,沒人跟你搶!”爺爺撕下一小片放在嘴裏,連聲說“香香,真他媽的香呀!”

父親聽了爺爺的話,放了口,放慢了速度,小口小口地品嚼著燒雞。

等吃完了燒雞腿之後,父親看見爺爺手裏的燒雞腿早沒了,可指頭還在嘴裏舔著。

“爹,這狗不磕燒雞味道就是好,那他是用啥做的?”

“啥法做的我也不知道,隻知道人家幾輩子都是這麼傳下來的,據說是百年老湯裏有什麼秘方。”

“爹,咱倆把雞腿給吃了,那俺娘他們會不會說咱倆偷嘴吃?”

“會,不過你娘早就知道我是個吃嘴精,況且,咱倆吃了又不是被別人吃了,他們也不會說啥。”爺爺說著,這時卻目不轉睛地盯著兩隻雞爪子,父親似乎看出了爺爺的心思,便蹲下來慢慢地包燒雞。

“二秀,我看這兩隻雞爪子也沒有多少肉,回去以後也不好分,讓誰吃不讓誰吃?我看幹脆咱倆把它們吃了算了。”父親心裏想吃,但又想留給奶奶它們,兩眼看看爺爺,又看看雞爪子。

“來,發什麼呆,我讓你吃哩,又不是你自己偷嘴吃的。”爺爺邊說邊把一隻雞爪子遞給父親,父親本來就想吃,再經爺爺這麼一說,原還想給奶奶留著,這下也就心安理得地把雞爪子吃了。

爺爺和父親吃了雞腿又吃了雞爪子,嘴上也有味兒了,腿上也有勁了,開始上路了,一口氣走了十來裏路。過了安頭村離家也隻有三四裏了。當到馬小旺墳旁邊的石人石馬旁邊時,爺爺對毛驢“籲——”,喊了一聲。

兩隻驢子停了下來,爺爺在馬小旺石碑邊解了個小手,挑了個比較大的石板坐了下來。

“二秀,再歇會兒,讓我抽袋煙兒。”父親把兩頭毛驢拴在石碑不遠的石椅上,來到父親身邊。

“二秀,來,把那小包袱拿來。”爺爺招呼父親把小白包袱提到了爺爺身邊說:“爹,這是要做什麼?”

“做什麼?我一路上思忖著,這狗不磕燒雞,邵選餃子,李三肉絲熗鍋麵,你都吃過了,可這王家肉夾燒餅你還沒吃過,等到家以後,人多分不過來就沒有你的份了,你隨爹爹一起來趕集有幾趟了,回回都是吃熗鍋麵,今天說啥也要讓你嚐嚐這肉夾燒餅的味道,等日後你長大了,你也不會說你爹待你不好。”

父親一聽爺爺的話,又高興又感動:“爹,四大名吃我已吃了三種了,你對我的好我永遠也忘不了,這肉夾燒餅正好七個,家裏俺娘俺姐俺妹妹他們正好一人一個,我就不吃了,回家以後我保證不跟他們爭,你放心吧!”

“爭不爭那是你的事,但回去後我不忍心讓你眼巴巴地看著人家吃,你會流口水的。我想過了,你把那包袱打開取出兩個,咱倆現在一人吃一個,還有五個,你娘吃一個,你哥吃一個,剩下三個,你姐你妹一人半個就可以了,凡正誰也吃不飽,隻是嚐嚐味道。”

“爹,那你吃吧,我不吃。”

“你這孩子,我是想讓你吃的,你不吃,我咋能吃哩?快吃吧,你要是想讓我吃,你就把這個肉夾饃吃了。”

父親接過肉夾燒餅,兩眼含著淚,啃了一口,肉夾燒餅在回郭鎮集上一共有十來家,但最有名的是“王家”。而“王家”肉夾燒餅最大的特點是燒餅炕得好、鹵肉的味道好,據說王家的鹵肉鍋上百年來一直沒斷過火,鹵湯也是百年老湯,一勺一勺一直沒幹過,從上三輩一直延續到現在。鹵肉主要是豬頭豬耳,豬的內髒。尤其味絕的是豬肝,都說他家的鹵肉鍋裏有大煙殼(罌粟殼),誰吃了誰上隱。父親吃了一口,就禁不住要吃第二口,滿嘴流香一點也不過分。接著啃了第二口,這第二口要比第一口大得多。

爺爺看著父親兩個臉蛋鼓得高高的,兩眼憋的大大的,便說:“口小些,慢點吃,沒人跟你搶,這王家肉夾燒餅吃法是有講究的,口要小,慢慢嚼,會越嚼越有味,一定要把鹵肉咬爛嚼碎。”

聽了爺爺的話,父親咀嚼的速度也慢了下來,鹵肉裏還有些鮮黃瓜絲,嚼起來喳喳地滿嘴都是香味……

父親一邊回憶著這些年幼時的往事,一邊走進了千年古鎮——回郭鎮。

父親不知不覺到了當年他和爺爺一起賣紅薯紅蘿卜的地方。二十年過去了,竟然沒發生大的變化,東西一條街是鎮裏唯一的一條商業街,街道兩旁是固定門麵,逢單日集時小商小販把攤兒設在鋪麵旁邊,給店麵一些錢作為臨時租地費,也可為店鋪招來生意,因為店家不能允許賣同樣商品的攤販來租。一到中午,集就散了,小攤販就撤走了,店鋪正常做生意。所以這條街逢單日上午熱鬧非凡,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最盛時會出現擁擠,其至能把有的生意攤子都給擠翻。與東西大街交叉的是西河,南北走向,從西南山坡上流下來的水,河的東邊原來是回郭鎮的寨牆,一邊防水一邊防盜匪。河的西鄰是兩個村莊,一個是西塔村,一個是北寺林。

西河是個季節河,每年的五月到九月是豐水期,水很大,其他七個月水小,甚至斷流。所以每逢單日大集時,西河東岸寨牆外是土特產、牲口以及套繩的交易地點,當年父親隨爺爺來賣紅薯、胡蘿卜時就是在西河東岸沿寨牆外擺的攤兒的。

父親繞西河溝轉了一圈,今日不逢集,西河岸比單日逢集市人少了許多。父親站在當年賣紅薯的地方,沉思了一會兒。看著天色已晌午,這正是當年紅薯、紅蘿卜賣完準備吃飯的時候。

他走進了鎮裏最熱鬧的大街。

回郭鎮四大名吃都是百年名店,當然都在這條大街上。父親想著當年隨爺爺賣紅薯時就“邵選餃子”吃的最少,味道早已忘了,他打算今天去吃餃子,順便打探一下二姑家的情況。

二姑比父親大四歲。父親當年離家時是十五歲,二姑十九歲,已出嫁到回郭鎮李家溝村王家兩年了。二姑成親那天父親去二姑家做客,情景記得很清楚,隻是地點已記不準了,但他明白地記得二姑夫的名字叫王大醜。他這次回來到回郭鎮,就是想打聽一下二姑家的情況,想通過二姑了解一下家裏爺爺奶奶的近況。

父親在“邵選餃子館”的裏找張桌子坐下:“掌櫃的,來六兩水餃。”

到底是解放了,在父親的記憶中,“邵選餃子館”的鋪麵原來好像沒有這麼大。當時的館子隻有五六張台子,雖然很幹淨,還是局促了些,牆壁上沒有掛什麼標語。現在的鋪麵裏有十幾張台子了,牆壁上掛著兩條標語,“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