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提那句誅心的:“你舍不得買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配不上它們。”
2016年雙11,天貓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觀炸裂的口號“沒有一個姑娘會因為買買買變窮,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後,又提出:“婦女能頂整片天,感謝咱們的新中國。男人擦淚不刷卡,那是萬惡的舊社會。”
比伊萬卡還赤裸裸地將“商業女權主義”擺上台麵,捏造消費的正義性和緊迫性,煽動人們正大光明的放縱自己的欲望。包括“花唄”、“借唄”這些產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測,傳達出的是輕佻膚淺、隨心所欲、不負責任的價值觀。
僅僅一個月之後,161名女孩****流出。這些17-23歲之間的少女為了籌錢買包、化妝品、電子產品不惜上傳身份證和照片。某些網貸平台更是赤裸裸的聲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貸到款”,相較於天貓的口號“漂亮的姑娘不會因買買買變窮”,到底是誰在打誰的臉?
這種消費觀念,已經遠遠脫離了正常消費的範疇,消費與人的真實需求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商品和形象成為一個巨大的“符號”,刺激人們的欲望,把自身的快樂建立在無節製花錢、追求物質消費的奢華上,還理所當然視為新潮和前衛。
為此網上出現了一個新詞“暴花戶”。指的是一些人,本身沒有什麼錢,但特別敢消費,經常莫名其妙地就能花掉一大筆錢,花光了又很喪的人。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普通高校的學生支出中,購買衣物僅次於飲食消費,其次是社交娛樂、通訊交通,學習培訓則排在最後。14年雙11,高校學生消費總額超過30億,人均1個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寫下自己深陷網貸泥潭過程的孩子們,無不是把錢花在了電子產品,戀愛開銷,衣服鞋子上。
而一旦逾期支付,消費貸外包的催債公司會打電話給你的父母、同學、支付寶好友,讓你陷入恐懼和羞恥。
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或多或少都經曆過這個階段。工業革命之後,消費主義盛行,商家利用各種渠道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借錢消費成為潮流。隻不過經曆過多次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打擊,人們的消費理念逐漸趨於理性和保守。
“I can't afford it”,已經不是一句羞於啟齒的話。在一項針對美國年輕人的調查中,60%的受訪者沒有單件價格超過2000美元的產品,超過一半的人在電子產品上的花費沒有超過500美元。
美國人對名牌的概念是最低的,穿著的衣服很便宜隨意,他們可以毫不尷尬、脫口而出“I can't afford it ”。
“I can't afford每周三次外出用餐”,“I can't afford每年兩次出國旅行”,“I can't afford 兩百美元的大衣”……
“I can't afford it ”在英文世界從來不是一句羞於啟齒的話,繞開消費主義的泥沼與桎梏的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理直氣壯地大喊一聲:老子買不起!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4374/506898587.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