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定位理論(1 / 2)

石莫讓霍建檸盡快完成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隨後就結束了這場影響重大的協商,讓霍建檸回去做相關準備工作,與其他的公司高層幹部交換意見,完善具體的實施細則等。

時間還早,想了想,石莫從辦公桌後麵的紅木大書架上拿下一本學術專著《定位》,這本書是1981年出版的,石莫已經看了一半多了,但還沒有看完。石莫拿起書坐在他的辦公桌上看了起來,並一邊思考著公司的相關發展戰略。

由於石莫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管理能力很弱,為了使公司發展順利,他一有空就喜歡看商業界新出現的重要理論,以及霍建檸他們推薦的商業相關書籍,用於完善自身。

看這本書是因為石莫知道“定位理論”在以後的中國十分風靡,他知道一些情況,但沒有買書去認真的看,現在要補上。

1969年,登月計劃的成功,讓人類第一次從另一顆星球回看地球,這種視角的轉換刷新了人類對於這顆藍色星球的認識。

同一年,商業界也誕生了一種有同等曆史意義的理論——定位理論,讓企業第一次跳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局限,從外部的視角,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企業。這一視角的轉換在當年可謂是石破天驚。直到這個時候,管理理論才從術的層麵上升到道的層麵,上升到關於企業生死存亡的哲學層麵——我是誰。

就像“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到哪裏去”是回蕩了幾千年的哲學元問題一樣,對於“我是誰”這一問題的解答,也讓定位理論成為商業世界最底層的理論之一,此後的半個世紀可謂是曆久彌新。

定位理論的曆史,其實也是一部企業商戰史。

從80年代開始,“定位理論”在全球市場開枝散葉,在中國市場則更是學徒無數,影響深遠,從老一輩實業型企業家,到互聯網時代的馬雲、雷軍、周鴻禕,都曾經公開表示受到過定位理論的啟發。

甚至,定位理論在中國的普及度早已超出了企業界,而進入了日常生活的語彙。個人定位、找準定位、自我定位——定位理論也成為指導個人發展的金科玉律。

從美國成功登月時,經過二戰後20多年的休養生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像兒童置身於糖果店一樣,置身於“過剩經濟”的幸福狀態中。對於要在市場上尋找容身之地的企業和品牌來說,一場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開始打響。

在人類商業史上,“我是誰”的問題第一次擺在了所有企業的麵前。而定位理論則創造性地回答了這個“天問”。

《定位》的作者特勞特認為,隻有當這個問題的答案吸引到了屬於你的用戶,同時用你所有的資源去強化這個答案,你的產品才能夠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特勞特提出:企業的增長和發展不應從內部和自身意願出發,而是應該首先在外部找到一個獨具差異的定位,圍繞該定位配置資源、展開運營,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經營績效。

定位理論就是要求生產者回答一個問題——“在這個社會上,我的產品存在的獨一無二的根本理由是什麼?我的產品能否在用戶心智中占據獨一無二的位置?”

幾乎每個行業中90%以上的企業都沒有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配置資源,企業經營得辛辛苦苦,卻發現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有最為豐富的分工,所以定位理論在中國有最大的用武之地。

中國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是同質化競爭最為激烈,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最短的市場。

正是在這樣殘酷的商業戰場上,本土或是舶來的商業理論如走馬燈一樣輪流風行——藍海戰略、長尾理論、精益創業……但唯有定位理論真正瞄準了商戰的終極戰場,才一直長盛不衰。

運用定位理論公司在各行各業有諸多著名案例,包括:加多寶、東阿阿膠、方太集團、郎酒、香飄飄、瓜子二手車、閃送等。這些企業在其所在的領域,無不重構行業、成為經營典範。

加多寶的成功展示了一個區域型品牌如何走向全國,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市場差異極大,這個問題幾乎所有地方性品牌苦苦追尋答案。

2003年,加多寶將涼茶重新定位為“預防上火”的飲料,從而無中生有地創造了一個“國民飲料”品類,即便在2012年經曆了一夜之間失去品牌這樣的毀滅性事件,銷售額依然從1億做到2016年的200億,超越可口可樂,成為中國飲料第一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