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劉邦外黃學技藝 張耳躲難遊魯齊(3 / 3)

申陽聽後很為高興,連忙表示讚同。但還是擔心道:“那我們走了,這家中若遇遭難,有誰來管呢?難道您就放心嫂夫人母子嗎?”張耳便道:“若是遇到戰禍,我們在身邊又能怎樣?何況我們若在此地,不定還會連累於她,豈不更加難辦?不過據我判斷,秦兵攻打魏國,不會象攻趙國都城邯鄲那樣慘烈,殃及國都四周百姓,或許要容易的多呢!”申陽忙問道:“您怎知如此呢?”張耳便道:“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趙韓被滅,魏豈獨存乎?聯盟被破,獨立難支,自然瓦解。三國若滅,秦軍必揮兵向燕楚,最後是齊國,蓋所難免,不可阻擋也!這是大勢所定,意如此,非吾輩所能扭轉。想在亂世中求生存,保命最重要,命無俱無,何談其它?”申陽聽後,深服其論。於是倆人暗中定下,隻是等待時機脫身而去。

張耳將家中安置妥當後,將信陵君所贈書卷,暗藏在屋牆壁洞之內,不讓任何人知曉。便與嶽丈夫人商議,將秦軍破魏後的擔憂出,兩人聽後也是無法,隻得讚同張耳出外躲避一時,若無危險,再回家來團聚。所以,在得到秦兵入境的消息後,張耳申陽倆人不敢耽擱,便攜帶好所需之物,騎馬離開外黃縣,沿黃河向東逶迤到了魯地齊國。沿途打聽一些友朋,有見麵的或不在家的,任意走訪停留,一路倒也順暢,因有申陽貼身保護,未遇大的險情,也是張耳四海名傳,受到各地官衙豪俠的尊重和保護。

張耳申陽於魯國故都曲阜,遊賞了春秋名人孔儒子的故居遺物,還登臨了泰山,觀賞了齊魯高巔雄峰的壯麗景色,再到齊國都城臨淄,遊覽了東方大國都城的繁華錦繡。一路也是觀察風俗民情,出入城郭村鎮,以增閱曆,日行夜宿,不止數月。便到了申陽的故鄉,共同拜望了其父母家人,送上些錢款禮物,作為返家的回報,使合家之人均為高興,知道了遊子申陽的曲折經曆,也令親人唏噓慨歎。由於其所跟之人張耳,也在齊地有所聞名,因而受到大家尊敬。之後倆人又同到了齊國內地和海邊,觀賞了大海浩瀚之情,品嚐了各地食品,也是十分愜意之事。如此這樣,倆人訪友交朋,走走停停,觀賞了河山佳境,也看到了百姓疾苦,切身體會到安定的繁榮,和戰爭帶來的創傷,真是百感交集,五味俱陳,苦樂兼有,俱在其中。

時光流逝,日月穿梭,悠忽過了數載,這時下發生巨變,秦國正像張耳所預測的結果,以軍戰武力迅速將六國吞並,竟成了一統下,建立起了大秦帝國王朝。張耳旅途探聽各地的消息,秦朝已定都“鹹陽”,國王嬴政開始號令下,自封為“始皇帝”。定立實行郡縣製,全國共設三十六郡,官吏皆由朝廷委任,全國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廢除了原來六國各行錢鈔,實行統一的新貨幣,並要修建寬闊驛道,以馳通各郡縣。為防各地叛亂失穩,下令將原六國貴族王戚,均遷往都城鹹陽周邊居住,禁令甚嚴,以約束民眾,下統照執行。製定出嚴刑竣法,殘酷鎮壓,以加強統治力。焚書坑儒,以滅“異端邪”,使燦爛繁多的華夏文化成果付之一炬,乃為空前的曆史文化劫難。

這時張耳申陽遊曆北地,已南返到了陳地,便是原周朝陳國故地,即如今的河南淮陽縣地方,當時秦朝已改為叫陳縣。時當縣衙內,正急招捕快班頭,遴選武藝出眾,做事機敏之人充任,張榜示眾,擇優錄用。此刻倆人的資費已快用盡,正是燃眉之急,張耳便向申陽建議道:“此地已離外黃縣不算遠,也是個物阜人豐的好地方,我看你不如就去競選擔職,憑你的本事和從前的經曆,難保不會被錄用,也算是個有前程的職業。”的也是有些突然。

申陽一聽便急道:“我若在此謀業,那仁兄該怎麼辦?難道咱倆還要分開不成,此實非我願也!”張耳便道:“為兄哪願與賢弟分離呦!但據我看來,就是回到外黃,我也不宜太露麵,跟著我又能如何?畢竟還需尋個職業幹才是正事,你年紀已是不,也該成個家了。從前我常起,你未立業何以成家?若有了這衙門差事,便不會太難辦,為兄自當相助。不是也可解咱一時之困嘛!若是不如意,再辭職走人,反正我也離此不算遠嘛!這就叫作‘騎著馬找馬’!有何不好?”申陽一聽,覺得此話有些道理,便答應前去應試,還真是如願以償,便在陳縣做了縣衙捕頭。

這正是:人生經曆各不同,

難哪段有奇逢!

本為躲難遊曆遠,

觀覽名山訪友朋。

亂世瞬變成一統,

下無垠任縱橫。

歸途巧遇謀事做,。

誰料他日藏身城。

欲知後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