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和呂蒙向孫權致禮謝恩後,孫權問陸遜道:“剛才陸郎有托之策,不知是何策?”
陸遜道:“對於韶關外之敵,吾有三計,分別為托之策、敗敵之策和滅敵之策。”
孫權一聽,立即問道:“何為滅敵之策?“
陸遜道:“嶺南地形複雜,草木繁茂,氣炎熱,若是我們放開韶關,引其入內,再堅壁清野,層層阻滯,處處設伏。爾後預設戰場,伺機以火攻之,必可將敵軍滅之。此謂滅敵之策。此策勝在殺尚人,但遷延時間較長,且我軍也會有損失。”
孫權又問道:“何為敗敵之策?“
陸遜道:“若我所料不差,諸葛亮和夏侯淵都已經北返,不在韶關外的敵營之鄭且劉曹為對付王嵩,都已將精銳調走,韶關外的敵軍,必是從新占之地招募的新兵居多。待唐王所派援軍從幽州來到南海之後,我們即便出關與敵決戰,亦可戰而勝之。此策利在正麵擊敗敵軍,提振士氣,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我軍會因此而出現較大傷亡。”
孫權又問道:“何為托之策?”
陸遜道:“待唐軍到來之後,我們帶兩萬軍與唐軍一起,從海上繞道攻打寧波和錢塘,給敵軍造成反攻的假像。劉曹聯軍主力都在前線,隻要我們攻打內地。劉備和曹操就得調兵處處設防,短期之內,他們就會因兵力不足而轉攻為守。此策不會造成敵軍重大傷亡,於我軍亦損失最。”
孫權沉思良久,難以決定。若用滅敵之策,可成就英雄之名,但之後呢,自己實力也會受損,且遷延日久,會影響到自己攻取交州。
若用敗敵之策,雖能盡快擊敗敵軍,提振士氣,但兵力損耗過大,恐怕一戰之後,自己連攻取交州所需兵力都不夠了。
若用托之策呢?逼敵軍自行退去,不能成就自己的英雄之名,也無助於提振江東軍低迷的士氣。
最後,孫權將目光轉向自己的老師張昭,張昭見狀,出列進言道:“陸郎三策皆是妙計,如何選擇,當先看哪一策與我軍最有利,再看哪一策能為王嵩牽製更多劉曹的兵力。”
孫權眼睛一眯,立即明白了張昭的想法:隻有第三策即“托之策”才會讓自己既能保存實力,又能讓曹劉聯盟南方不穩,為王嵩牽製住曹劉的更多兵力!
孫權果斷地道:“好,我就選第三策!”
陸遜忙恭維道:“主公英明,孫子曰:‘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主公之抉策,高瞻遠矚,正符合‘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也。”
陸遜適時地將孫權捧上主角的位置,自己則自覺徒配角的位置。
做馬仔要有馬仔的覺悟,如果老是跟老大搶戲,遲早有一會被老大砍死!明哲保身,這也是陸遜聰明的地方。
此次會議之後,江東群臣一改頹廢之氣,每個人都如獲得了新生一般,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了工作之鄭就連守關的士兵,也仿佛人人脫胎換骨一般,將守關之戰打得可圈可點,沒讓曹劉聯軍占到半點便宜。
三之後,果如陸遜所言,唐軍水師大將蔣欽領著三十條新式輪槳船,帶著二萬唐軍水師來到了南海郡。
孫權盛情接待了遠道而來援軍,然後向蔣欽解釋了陸遜的‘托之策’。蔣欽覺得這樣既可以讓孫權免遭曹劉的攻擊,又可以幫唐王牽製著大量曹劉聯軍的兵力,便欣然接受了孫權的建議。
在之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裏,蔣欽帶著這支先進的船隊不停地騷擾被劉備和曹操新占領的會稽、吳郡、丹陽等郡的沿江沿海港口,給曹操和劉備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牽製了大量的兵力。
而在曹劉聯軍從韶關退走之後,孫權也開始了全麵攻取交州的計劃。
……
南麵的戰線基本上穩定下來了,但北麵的形勢越來越複雜:
戰爭往往是很容易就開始了,想停下來就身不由己了。你想停下來,對方未必會讓你停下來!
王嵩下令全線增兵備戰,並讓張遼從虎牢關出兵六萬進攻陳留之後,王嵩與曹操之間的一場大戰已經不可避免。
原本預估要兩年之後才爆發的王曹衝突,在戰爭尚未完成準備之前,就提前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