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北京城是“飛沙咫尺不見,日無光”,沙塵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嘯,肆虐著無人可擋,許多官員都精通天象,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有官員占卜一卦,卦文上說,將有暴兵破城之災,沒幾日,鳳陽祖陵傳來地震的消息,正月初九,兵部收到“大順皇帝”李自成派人送來的文書,李自成要崇禎皇帝同意對他裂土而治,如果崇禎皇帝不同意與他平起並坐,他就要率領大順軍對北京城發起總攻。
在紫禁城養心殿裏,崇禎皇帝是一籌莫展,但是以崇禎皇帝的性格,他是不會不同意跟李自成裂土而治的,現在的崇禎皇帝正想著左中允李明睿提出的“南遷之議”,在李明睿提出的“南遷之議的第二天(正月初四),崇禎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禦書房議事,討論兵部兵科給事中吳麟征、陝西總督餘應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緊急奏折。
李明睿,萬曆十三年出生,天啟年間進士,李邦華、呂大器推薦,任“左中允”,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盡快南遷,大明亡後,李明睿蓄養多妓,有八麵觀音和四麵觀音,後為給事高安所得,以奉吳三桂,康熙十年去世。
這本是一個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雖然不得不因此放棄山海關,但能避免京城落人李自成之手,然而麵對外患棄地守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麵對內憂坐以待斃,崇禎皇帝把這個皮球踢給了大臣們,想讓大臣們正式提出動議,他再順水推舟作個表態,免得承擔曆史責任,可是這幫長期生活在皇帝身邊的大臣個個老奸巨滑,早都猜透了崇禎皇帝心裏打的小算盤,竟無一人站出來表態。
於是崇禎皇帝正月初九的早朝上公決,眾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一振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決不棄地,結果相持不下,左中允李明睿拋出了“南遷之議”,大臣中間頓時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李明睿、李邦華、範景文等人為首的“主遷派”,一派是以內閣首輔陳演和給事中光時亨為首的反對派,占了絕大多數。
反對派激烈反對南遷江南,理由無非是“祖宗之地不可棄”之類的老調重彈,他們甚至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首輔大臣陳演等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崇禎皇帝秋後算帳,日後追究丟失國土的罪名,在眾臣的反對之下,崇禎皇帝怒極道:“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誌已決,無複多言。”失去理智拂袖而去。
崇禎皇帝想著這群大臣恨不得全都殺了,其實李明睿“南遷之議”,兩年前小舅子田承嗣就提出來了,崇禎皇帝根本沒有當一回事,去年臘月長公主嬍娖回京,再次提出南遷金陵一事,崇禎皇帝知道是田承嗣的意思斷然拒絕,如今陝西、甘肅、寧夏全失,李自成已經大軍直指京城,此一時彼一時,崇禎皇帝非常想南遷金陵。
不過現在崇禎皇帝跟多考慮的是阻止大順軍的進攻,山西各州府求救的文書雪片般飛來闖軍,崇禎皇帝手裏的牌並不多,除了調寧遠總兵官吳三桂手裏的幾萬鐵騎,就隻有動用田承嗣手裏的錦衣衛了,可據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錦衣衛都指揮使吳孟明的情報,田承嗣是一個大大的反賊,愛妃田氏死得不是時候,少了一個套住田承嗣的籠頭,女兒嬍娖和國丈田宏遇對田承嗣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起用田承嗣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對大明江山是後患無窮啊!
吳孟明,字文征,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人,早年襲錦衣千戶,佐許顯純處理北司刑,天啟初年,因得罪許顯純,被誣陷藏匿亡命之徒, 後被拷訊削籍。崇禎初年,起用恢複官職,累遷都督同知,崇禎十六年,駱養性因為貪汙行賄和勾結宦官,被崇禎皇帝免職吳孟明得掌錦衣衛都指揮使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