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戰爭中又有一批新艦下水,中國海軍實力持續加強,又能往地中海方向派遣更多的戰艦。盟友的海軍也已經完成了編隊,統統派到地中海去。
半年時間過去後,地中海方向的艦隊規模已經達到了80艘一等鐵甲艦,專門用來爭奪製海權。至於巡洋艦等輔助戰艦,反而較少,都散開到了其他海域,在全世界範圍內絞殺英國的海運。
英國這樣一個國家,失去海外資源的供應,他們連基本的糧食都無法保證。海軍預計,更可能是封鎖戰術最後逼迫英國投降,而不是從正麵直接摧毀英國艦隊。
這時皇太子無法接受的,所以一場煩惱,嚐試各種辦法尋找突破口。
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印度就更不關心了,所幸將這個不喜歡的兒子,扔到印度,他愛幹嘛幹嘛。
中國在海洋上絞殺英國運輸船,英國人當然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這種事情,其實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人就做過了,當時英法兩國主力艦的決戰一直沒有發生,特拉法爾加海戰,其實算不上什麼決戰,隻不過是一場遭遇戰,英國人贏了,也沒有掌握製海權,法國海軍還是在全世界的大洋上絞殺英國運輸船,英國也在全世界範圍內打擊法國運輸船。
海軍計劃更改作戰計劃,他們認為從地中海方向突破已經很難短期完成。因為英國海軍控製了馬耳他和西西裏島,同時背靠意大利、法國的港口,補給能力極強、受傷戰艦能夠快速修複。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以及跟英國同盟了兩百年的葡萄牙,海陸方麵,英國海軍都占據地利,從正麵強行突破難度很大。
海軍認為西非是一個軟肋,海軍輔助艦隊和南非王國海軍聯合作戰,已經在西非取得了一些戰果。非洲公司組織的剛果和尼日爾軍隊,在地麵上進展同樣快速,海陸配合,已經將英國勢力從幾內亞灣完全驅逐出去。
目前英國在西非的據點,基本上隻剩下一個幾內亞比紹。如果能從地中海抽到三十艘主力艦,開往西非地區,足以拔出英軍最後的據點。非洲公司的陸軍,也已經在尼日爾河上遊向法國殖民地發動了猛攻,海陸配合一旦拿下塞內加爾,從這裏出發,燃燒石油的中國海軍艦隊,有能力直接從佛得角開往英國本土。
占領西非之後,還能切斷南美地區向英國的物資輸送,失去印度之後,巴西的棉花至關重要,失去巴西的棉花供應,就不是紡織工業破產的問題,連軍用棉紗都會成為稀缺資源。
海軍還計劃另一個大計劃,那就是切斷北美跟英國的直接聯係。
英國海軍一邊在跟中國爭霸地中海,一邊還維持著北美航線,始終有強大分艦隊在提供護航,讓中國的破交艦隊對英國北美航線的運輸一直無法切斷。
英國人保持北美航線一個最大的地利就是,英國本土距離紐芬蘭島的距離實在太近,幾乎可以是北美大陸距離歐洲最近的距離。這樣就保證了美國的物資沿海北上,最後在哈利法克斯、紐芬蘭等地接受英國海軍護航,然後安全的度過大西洋,將美國生產的寶貴的糧食、武器裝備甚至粗鋼等原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英國。
因此水師的計劃是,直接攻占這些英國港口,否則根本不可能切斷英國航運。盡管中國海軍艦隊數量更多,但灑在大西洋這樣廣大的海域,根本就看不到。後世每時每刻航行在世界海洋上的遠洋巨輪數量高達十萬艘,可大海上走一圈還是茫茫一片。中國就幾百艘巡洋艦而已,可以封鎖一個港口,封鎖一條河流,但不可能封鎖一片大洋。
既然英國商船和艦隊一進入茫茫大海就很難抓到,那麼就直接在他們停靠的港口下手,攻占他們的港口,讓他們無處停靠,問題也就解決了。
但這個方案,皇太子還是不太滿意,他盯著的是英國海軍,要摧毀的是英國基於強大海軍建立的上海霸權。沒有了海軍,就英國那幾座孤島,皇太子根本不放在眼裏。
於是水師隻能繼續修改計劃,可是從地中海突破,直接摧毀英國艦隊,困難太大。
英國占領的馬耳他猶如一根毒刺,一邊是被英國和意大利奪走的西西裏島,另一邊是非洲之角突尼斯,中間是一道突尼斯海峽。英國海軍集中部署在這裏,隻要中國海軍無法在海戰中直接摧毀英國海軍,就必須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