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章 文人風骨(1 / 2)

“為何朝廷在這一科取士前沒有明文禁絕西昆體,你這是不教而誅,將下士子推入絕境!”見謝凱此時無話可,他身後的落第考生們紛紛叫嚷起來。頓時,場麵又幾經失控。

“朝廷取士又不止慶曆元年這一科。爾等當真胸有韜略的話,下一科再考,自有登科之日!”郭稹見狀,連忙大聲道。這時,隻見謝凱無力的笑道:“下一科,的倒是容易!我等考生在這子腳下,時日短的從去歲發解試前便一直待著汴梁城之中,到現在也有半年的光景。四年一科,我等人生又有幾個四年?”

話音剛落,在場的落地考生們紛紛低下頭去。確實,為了他們人生之中那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機會。這些考生們甚至有在京中客居多年的。別的不,就拿眼前的謝凱來,自從上一科落地之後,除了當年回鄉看望過一次爹娘,之後的三年裏他都客居在京城之中。雖大宋對於讀書人有著諸多的優待。但是對於他這樣的寒門子弟來,在物價偏高的汴梁城中苦讀三年,壓力可想而知。

“四年之後,卻是不知又有多少英才輩出。我等前人,又怎會一直受上蒼垂青!”謝凱想起過往種種,不禁有些歎息道。確實,在文教昌盛的大宋朝,四年的光景,又不知會有多少青年才俊蓬勃而出。蕭和聽罷,心中也不住暗歎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四年的時間,確實太長了。

誰知聽罷謝凱看似心灰意冷的話語,聶冠卿卻微微一笑道:“方才遇見一點挫折便在此自怨自艾起來。將來又豈能為我大宋撐起一片!朝廷開科取士,難道就是為了讓爾等一科不中便自暴自棄不成?老夫承認,此番你等落地確屬時運不濟。但你等今日之表現,卻讓老夫覺得你等確實需要今日的曆練,日後方能成為我大宋的俊傑。”

話音未落,不遠處街道上傳來了傳遞邊關緊急軍情驛卒那急促的馬蹄聲。聶冠卿心中一動,指了指馬蹄聲的方向道:“眼下西北邊關吃緊,凡我大宋子民均要為國分憂。我等文人士子,雖然不能提刀上陣衝殺在前,但也要以文為刀,以詩作劍,為朝廷平定西夏出謀劃策。”聶冠卿侃侃而談道。

緊接著,他話鋒一轉,從袖中掏出一張寫滿字跡的書箋,略顯吃力的繼續道:“而今你們在考場上詩學西昆,論則駢儷。除去富華綺麗的辭藻,晦澀難辨的故典外,可有一絲對眼下西北戰事的真知灼見?對朝廷上下種種弊端的深謀遠慮?”聶冠卿一口氣將話全都了來,頓時有些脫力,劇烈的咳嗽起來。

旁邊的其他考官見狀,一下子將搖搖欲墜的主考官扶住。而他方才的一番振聾發聵的話語,也讓在場的所有落地考生們啞口無言。這其中,也包括了蕭和。雖然他這一科僥幸登科,但是不得不,方才聶冠卿的那番話卻依舊直指他的內心。蕭和第一次深深感到,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英之中,確實有讓人歎為觀止的道德操守。

“先下之憂而憂,後下之樂而樂······”此時的蕭和,不禁想起了這句後世人傳頌千年,象征宋人士大夫家國情懷的最強音。雖然這句話的原創者範仲淹此刻遠在延州,而那篇名揚下的《嶽陽樓記》也要等到幾年後才被寫成。但這絲毫不妨礙大宋士大夫們憂國憂民情懷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