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佛雲不言(3 / 3)

當昭敏和尚將契此大師的臨終偈言告之,貞俊禪師恍然而悟,喃喃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他…他竟然真的是彌勒——未來佛轉世。”

昭敏和尚就此受到了貞俊禪師的禮遇,待若上賓。可是,昭敏和尚卻居心叵測,借故時常出入藏經閣,屢次偷盜大相國寺的佛經。貞俊禪師得知後,初時尚一笑了之,當昭敏和尚竟起意偷盜大相國寺的鎮寺之寶“楞伽經”時,貞俊禪師終於忍無可忍,遂命武僧將之逐出寺去。

“偷書不為賊!何況是導人向善的佛經,方丈大師忒家子氣了。”趙光義得知原委,輕鬆地笑道。“王爺有所不知,昭敏和尚他是要將我中原之寶經,攜往契丹,投敵賣國啊!”貞慧禪師痛心疾首地呼道。蕭人聞言,沒來由的,心生厭煩。

昭敏和尚眼見蕭人麵色不豫,輕咳一聲,道:“貞慧禪師言重了!遼太宗耶律德光和讓皇‘人皇王’耶律倍,皆崇尚孔孟之道,與我中原並無二致。如今道教漸行,契丹貴族對於這道家的黃白之術,尤感親近。記得當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為供奉聖人之事時,大費躊躇,曾:佛祖釋迦牟尼並非中國之人。於是,皇太子耶律倍提議興建孔廟,供奉孔聖人。因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定於每年五月,由皇太子耶律倍親率文武百官,大興祭祀。”

昭敏和尚到這,略微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在座眾人。此刻,他的臉上一片肅穆,慣常的嬉笑和憊懶,悄然而沒,隱然宗師之態。貞俊禪師不禁心裏一突,這神情,怎麼這麼熟悉?貞俊禪師閉目而思,心中豁然,那正是契此大師與自己談經論道時的神情。

“如今,契丹之地,信奉我佛之人漸眾。貧僧不才,收集這些佛經,尤其是珍本,正是為了光大佛教,教化萬民,此乃佛教千秋之本也!佛、道、儒三教,並稱於世,向以佛教為尊,何時淪為牛尾末道也!貧僧曾發下宏願,有生之年,定使我佛慈光,萬世耀於木葉山顛,普照化外之民,永享佛光。”昭敏和尚目蘊神光,聖輝閃耀在光亮的禿頂之上,恍惚間,直似佛祖降世。

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女駕青牛車由平地鬆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即契丹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祀,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

永州,東潢河,南土河,合流於此,故號永州,承皇太後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供奉神帳及子旗鼓。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木葉山,就是契丹族心目中唯一的神山聖地。

昭敏和尚此來中原,其意昭昭。契丹“摩尼教”漸趨衰敗,遼太祖所建的“明王樓”,傳自回鶻“摩尼教”。如今,做為契丹“摩尼教”總壇的“明王樓”已然易主改轍,“拜火教”新立,欲行大統,尚需時日,正是佛教大舉施行之良機。若是有佛家真傳的經文相佐,當可事半功倍。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一眾高僧齊宣法號,肅然起敬。趙光義微微頜首,意下頗為讚賞昭敏和尚的宏偉誌願。蕭人麵露微笑,望著昭敏和尚的目光,甚是親近。

正在這時,方丈室外一陣騷亂之聲,貞俊禪師白眉掀動,舉目看向下座的執事長老。柴文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手不自禁地抓住了蕭人的手臂。趙光義瞥眼望了二一眼,淡然一笑,取過手邊的茶盅,淡定地緩緩飲了一口香茗。

“不好了!走水了!大家夥快逃啊!”趙光義霍然起身,麵上色變。廟會期間,這大相國寺裏,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男女老幼,怕是不止五萬之數,這可是大的禍事啊!

“方丈禪師!令闔寺弟子,皆聽本王號令。輔超!速速知會殿前司指揮使,協防安民。呼延讚!速調開封府所有差官、衙役,前來聽令。記住!是所有的人。蕭兄弟、金花郡主,請跟在本王身後,千萬不要離開寸步。”趙光義一腳尚未跨出門,已將所有的事安排妥當。

所有的人都相跟著離開了方丈室,隻有一個人卻沒有動。昭敏和尚臉上露出似乎壓抑了很久的嬉皮笑臉,眼珠一轉,徑直走到後窗,推開窗欞,身形一閃,已沒了蹤影。如此胖大的身軀,居然靈敏如狸貓,若是被人看見,不知作何感想?

蕭人回首望了一眼空無一人的方丈室,嘴角邊露出一絲狡黠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