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節 萬丈紅塵(3 / 3)

“好身手!耶律青雲!什麼時候契丹和中原聯手了?”三人中一位身形略矮的中年男子開口道。“十幾條漢子圍攻一個孩子,你們好大的本事!”耶律青雲揶揄道。“孩子?這孩子可比虎狼還要凶狠三分啊!這劍法,又豈尋常,怕是我等,亦要退避三舍。”另一位三旬上下的稍胖男子又是搖頭又是歎息地道。

蕭人退後半步,已被上前的折賽花拉在懷裏,心痛地給他包紮左臂的劍傷。柴文意眼淚汪汪地看著蕭人,卻不知該些什麼。

“啊!”的一聲慘呼傳來,眾人循聲望去,正見潘美緩緩地將劍從蓑衣人的頭顱內拉出,鮮血濺了他一頭一臉,原本儒雅的麵容,此刻看來,卻是格外猙獰可怖。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隨著一聲佛號高宣,一位身披杏黃袈裟的僧人從右側的月亮拱門中緩步走出,白眉垂吊,麵容枯槁,一臉苦相。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三位回去轉告你家主子,‘殺孽興,暴戾生。謙招益,滿招損。看風雲,識本相。心魔淨,坦途通。”,魔由心生,惡由性起。邪門歪道,縱是有成,禍胎暗伏。福兮禍兮,亦不足道!”老僧低眉順眼,臉上的皺紋似乎更深了。

三人望著老僧的目光閃爍不定,默默無語。良久,三人躬身行禮,倒退著離去。

“蒼洱大師!”潘美上前恭恭敬敬地給老僧行了一個禮。“潘將軍!一飲一啄,皆是緣分,江南砦寺院一別,可也兩載有餘也!”蒼洱和尚平靜地道。

江南砦寺院位於朗州城西十裏,被稱為江南第一寺院。

竹林掩映,曲徑通幽,禪房精舍,梵香嫋嫋,晨鍾暮鼓,誦經講道,不出的安詳肅穆。在雨霧裏,更顯得幽深靜謐。

“老衲皈依佛門之前,有個俗家稱謂,喚做文經帝。”蒼洱和尚語出驚人。

晉福二年(公元97年),南詔“大義寧國”通海軍節度使段思平與弟段思良結“黑爨”三十七蠻部於石城,以董迦羅為軍師,“善政臣守”高方為先鋒,大破楊詔軍,楊詔兵敗自殺。楊詔乃是“大義寧國”國主楊幹貞之弟,篡位整整七年。

段思平遂攻陷“大義寧國”都城“羊苴咩城”,廢原“大義寧國”國主楊幹貞為僧,安置“崇聖寺”,自立為帝,國號“大理”,改“羊苴咩城”為“大理城”,是為文武帝。

大理神武四年(公元944年),文武帝段思平登基七年慶典之時,暴病而薨。其長子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經。大理文經二年(公元946年),文武帝之弟段思良與“相國”董迦羅發動兵變,段思英被迫出家為僧,於“崇聖寺”剃度,與其剃度的老僧赫然竟是被其父廢為僧人的楊幹貞,法名“七數”。

大理至治五年(公元951年),文成帝段思良誤飲汞水而死,子段思聰即位,是為廣慈帝。

“七年一輪回,道罔替!吾師‘七數’,窺破機,真乃神僧也!萬丈紅塵,浮華大千,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為帝王者,若不能澤被蒼生,不如青燈古佛,涅槃重生!”蒼洱和尚佝僂在蒲團之上,雙目湛然有神,渾不似年逾古稀之態。

楊幹貞登基僅僅一年,旋為其弟篡位。楊詔在位七年,自縊身亡。段思平在位七年,暴病而亡。段思英做了兩年傀儡,退位為僧。段思良事實在位也是七年,飲汞死亡。三七二十一年,自楊幹貞退位後,二十一年中,正好七年死一位帝王,共死了三位帝王,可不是“七年一輪回”。楊幹貞出家為僧,法名“七數”,除卻篡位七年的兄弟楊詔自殺,再就是滅了“大義寧國”的段思平、段思良兄弟了。“七數”與其是一個法名,不如是一個偈語,段氏兄弟皆是做了七年帝王後,不得好死。三人竟無一人,壽終正寢。網恢恢,疏而不漏,豈非“道罔替”?

“道!‘瀟湘樓’的樓主段道是大師之子?”趙光義直視著蒼洱和尚,驀然問道。蕭人訝異地望望麵平似水的蒼洱和尚,又轉頭望望異常篤定的趙光義,實是匪夷所思。慕容延釗微蹙了眉頭,潘美若有所思。其餘人等神情各異,唯耶律青雲麵色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