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 君臨天下(3 / 3)

趙匡胤令都押衙李處耘約束眾將,命幕僚楚昭輔率勇士潛入京師,保護家。現在,趙匡胤需要一位能上金鑾殿宣布自己已然稱帝的人。

潘美薄唇微啟,躬身道:“陛下!微臣願往!”趙匡胤抬眼看著平素沉默寡言,略顯消瘦的潘美,心下不忍,道:“這可是出力不討好的差事,而且恐怕尚有性命之憂。”“微臣隨陛下征討四方,何處不是險象環生,何況隻是充當一回信使,何懼之有?”潘美淡然一笑,目光澄澈。

當潘美在眾目睽睽之下,道明來意,舉朝皆驚。宰相範質看著另外兩名宰相王溥和魏仁浦,潸然淚下:“倉促遣將,吾輩之罪!”侍衛都指揮副使韓通牙關一咬,暴喝一聲,拔劍在手,衝下殿去。潘美不屑地望著韓通氣急敗壞的背影,薄唇一彎,露出一絲不經意的冷笑。

韓通指揮著侍衛司所剩無幾的人馬,撲向左掖門殿前司。殿前司門口,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如泰山一般,手杵板門刀,巍然屹立,楚昭輔等亦是刀劍出鞘,一臉寒霜地望著韓通。

韓通徹底絕望了,掉頭勒馬就逃,他深知石守信的武功,那丈二板門刀,可不是擺設。即使避開了石守信,韓通仍然未曾擺脫不幸。因為他遇到了趙匡胤屬下首支入城的軍卒,領軍之將是王彥升。短兵相接,韓通無心戀戰,疾速戰敗。王彥升一路追殺,直殺至韓通的家門。可憐,韓通一家老,七十餘口,盡喪亂軍。

趙匡胤在眾軍簇擁下,跨馬進城,滿朝文武在趙府如狼似虎的諸將刀劍下,戰戰兢兢地齊侯通衢大道兩側,迎立新君。王溥率先跪迎子,範質率文武百官齊刷刷跪倒一片,山呼萬歲,恭迎子登基。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趙匡胤因所領節度州府名為“宋”,因此詔令下,國號曰“宋”,改元建隆,這一年就是宋建隆元年,趙匡胤就是大宋開國之君宋太祖。

趙匡胤終於登上了開封城的明德門,佇立城頭,望著林立的屋宇和繁華的街市,趙匡胤實是難以想象,自己就這樣登頂了。趙匡胤回頭看去,滿朝的文武大臣羅列兩廂。文官儒雅,武將威猛,心下異常歡喜。當下,頒下聖旨,立下誓約“誓不殺大臣及言事者”,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命內侍封藏於太廟。文武百官齊聲稱頌,深感大德。然後,趙匡胤詔令匠人在內宮立下一碑,上書“凡我趙氏子孫,自趙匡胤以下,世世代代,善待供奉柴氏後人,永不背棄。若違此誓,誅地滅!”周太後符氏一時之間,淚水盈眶。七歲的“鄭王”柴宗訓,呆癡癡地望著眼前迷亂的一切。

華山,雲台觀。

陳摶老祖的三弟子楚昭輔和五弟子苗訓正在向師父稟報。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已於顯德七年正月初五正式稱帝,廢周立宋,年號建隆。陳摶聞聽喜笑顏開,一個筋鬥倒騎驢上,哈哈大笑道:“下從此大定矣!”然後,吩咐楚昭輔和苗訓道:“你二人功德圓滿,即日前往開封汴梁,向宋主辭行,回歸華山吧!”二人欣然領命。

楚昭輔和苗訓在“後周”顯德元年受師父之命,前往軍中輔佐趙匡胤,均官拜殿前司都指揮,一直以來都充當著趙匡胤的幕僚角色。趙匡胤知道他們是陳摶老祖的門下弟子,因此格外器重,對他們的謀劃,更是言聽計從。此次兵變,明裏雖是趙普與趙匡義之功,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