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園依稀人已異(1 / 2)

利用課間十分鍾,李汝聖同學也走出了三乙班校室,用心打量起這熟悉而久違了的初中校園。

梘中學是最近幾個自然村,方圓幾十裏內唯一的一所中學。再遠點的要到鄉鎮上了。

梘中學位於梘村這裏而命名。梘的來由是竹子渡水謂之梘。也明這地方很。還四麵環山,連一條貫穿全村的馬路也是從兩山之間向外延伸。

梘中學就是依山而建,連單獨的公廁也是建在半山腰上。如果碰上學生腹瀉什麼都會成為一道難題。

最為難得的學校門前流淌著一條四季流水不斷的清澈河。這個年頭可見河裏魚蝦成群,螃蟹橫行。自然成了全校學生們的樂園。能與之比美的也隻有學校後的鬆樹林。

學校很,占地也就五六畝左右。一棟主教學樓,旁邊帶養兩棟房子。偏左邊有個獨立的食堂。中間一個操場。前麵一溜圍牆,左右及後麵就是山。

這布局與記憶中沒有區別,還是這麼簡單簡陋。整個中學隻有六個班,初一甲乙兩班,初二甲乙兩班,初三甲乙兩班。每班四十人左右,也就是二百多點學生。

至於師資力量更是單薄,一共也才二十個老師不到。其中還包括正副校長和教導主任。有的老師一人兼好幾門功課。

這就是自己度過了三個最美年華的初中校園。一點也不華美,但是讓李汝聖難忘而懷念。也許懷念的不是校園,而那些美好的年華,春春。

後來另選地扯,重新建了所梘中學。而這裏變成了梘學。李汝聖個人認為,新學校雖然富麗堂皇,從外看去漂亮很多。但是環境卻差遠了。

新學校就在馬路邊,諸多的噪音或多或少影響著學子們學習。老校雖,這裏依山傍水,寧靜致遠,怡然自得,是個學習知識,乃至適合修性養性的好地方。

也正因為,隨著人口暴漲,實在不適宜做中學。不搬遷又能如何?這年頭不可能動用挖掘機推半邊山頭的大工程。當然,這些都是好幾年以後的事。隻是看著就自然想起罷了。

來寫出似乎很多,其實隻在站於校門口李汝聖同學的轉念之間。在上課鈴的召呼下,飄忽的思緒也斷了。

李汝聖摸了下掛在圍牆上的校名牌,斑駁的木板連梘中學四個也模糊了。搖了搖頭,收拾了一下有點複雜糾結的心緒。走向教室準備上課。

正可謂,校園依稀人已異,別樣情懷有誰知。陌生熟悉幾重,再世無瑕意未遲。

與此同時的三乙班教室裏,有如菜市場一般亂哄哄的。同學們三五成群圍坐而聊,也有伏在課桌上寐者,也有利用課間幾分鍾吃點零食的,更多的是跑到半山腰解決大便的。

胖子張浩正坐在課桌上對全班人咋咋呼呼:“今放學與甲班幹一場怎麼樣?”

這胖子近一百公斤的肥肉,讓本已破舊不堪的老課桌椅吱呀作響。似乎隨時會四分五裂而完成它神聖的使命。

張浩本指望一呼百應,不料全班人都沒反應。班長羅皇望了胖子一眼,沒好氣地:“幹一場?離畢業考試也隻個把月時間。誰有空打藍球呀?以為都是你,老頭已經幫你辦妥了頂替工作。”

“去,不打拉倒。你全班能考上幾個?弄得高考一樣緊張兮兮的,有必要麼?”胖子張浩拿著桌上一本課本一甩,不忿地嘟囔著。

這年頭在市礦務局名下的謀礦上班的工人,退休後可以讓一名直屬親人頂替去上班。這時工人的待遇和地位都很高,至少比農民要高一等。也怪不得胖子張浩愛打球而不愛學習。下個井需要多少文化?

梘中學的升學率很低,就李汝聖所處的這個三乙班。也就十個左右有望考上高中或中專的,其餘的不是回家耕田種地,就是外出務工。這時海邊那個漁村不正在火熱建設之中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