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助於牽製美國的霸權主義、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以及台灣的獨立勢力。對於這一點國外和台灣及韓國學者和輿論有許多論述,如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一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認為,積極發展與南北韓關係“不但可以削弱美國在東北亞的影響力以增加北京與台灣當局談判的籌碼”,而且可以“同時刺激日本更重視中共,在經貿方麵亦能發揮聯合南韓、製衡日本的效用。”美國學者王飛淩博士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上著文評論道:北京在東北亞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將會不斷地尋求緩衝地帶或抵消力量”,“北京的目的看來在於防止任何大國主宰(東亞)地區。為此中國將在美日俄的矛盾中采取中立態度”。他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避免朝鮮半島上局勢的急劇變化應該是對中國十分重要的,中國視美國的霸權主義為東亞安全最大的威脅”。為了維持在東亞的現狀,“必須製衡美國,”“在沒有了蘇聯超級大國的情況下,任何牽製美國‘霸權主義’的力量和任何美國人權十字軍與中國隔開的緩衝地帶都是對中國有利的”。
三、如何看待影響中韓關係發展的幾個因素
隨著中韓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關係全麵展開,兩國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矛盾。其中較為突出和普遍關注的是過去曆史遺留的問題和兩國經濟競爭問題。
關於過去曆史遺留問題,中韓高級領導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韓國領導人曾明確指出:“韓國和中國將不遺餘力地成為友好的鄰國,忘卻不愉快的曆史。”中國前國家主席楊尚昆說:“應努力著眼於未來。”韓駐華大使黃秉泰說,“中韓雙方唯一可能障礙是韓戰遺留下來的陰影,但冷戰時代結束,這種對抗的感覺也正在逐漸消失”。以筆者之見,過去就讓它過去,應著眼於現在和將來,曆史上的是非問題,曆史會做出公證結論的。
關於中韓兩國在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問題,確實存在,而且隨著兩國經貿額增加,這種競爭與對手關係勢將呈現出來。這種競爭格局體現在三個方麵:(1)中國以豐富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為優勢進軍韓國市場,在家電產品、能源、礦產品、低加工製成品等領域開始取代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以及韓國企業的市場。(2)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以其低勞動力成本處於優勢地位,在勞動密集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領域裏擠占了部分韓國企業原有的市場;在中國技術產品領域裏,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開始威脅韓國企業。(3)在相互的市場上,韓國以其卓越的組裝加工技術和低成本優勢填補中國進口的市場空白,並在部分領域裏開始替代發達國家的傳統市場,韓國的產品越來越被中國市場所認同,其市場份額將逐漸擴大。
但是,應強調的是,中韓經貿其主流是合作關係和夥伴關係,競爭和對手關係隻是支流。因為:(1)韓國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但市場狹小、資源和勞動力缺乏。中國人口眾多,資本和產品銷售市場容量大,但缺乏資金和技術。這種互補性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促進兩國經貿關係迅速發展的基本的長期因素。(2)在未來東北亞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中,兩國利益的共同點遠遠大於不同點,兩國的經貿合作是該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動力和基礎。正如韓國《每經周刊》一篇文章所說:“兩國的經濟合作關係雖然有競爭和互補的兩麵性,但我們現在要把重點放在互補方麵。總之,中韓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前景極其廣闊,隨著兩國政治、經濟關係日益密切,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麵的交流也將全麵展開。
影響中韓關係未來發展的因素,就國際因素而言,它受美國和日本對朝鮮政策的影響,也受韓美、韓日、朝美、朝日、中美、中日等關係的影響。關於中韓關係普遍為世人所關注。以筆者之見,中韓建交的指導原則和基礎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這本身就要求兩國發展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國。同周邊所有國家都實現睦鄰友好合作,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同韓國建交並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決不意味著要疏遠朝鮮。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繼續保持並發展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睦鄰友好關係。因此。發展與韓國關係不會影響中朝關係;同樣,中朝關係的發展也不會影響中韓關係的發展。
總之,中韓友誼以信為先,以誠相待。在和平共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兩國友好睦鄰互利合作的關係,必將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