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冷戰後中朝關係的特點
冷戰結束後,整個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北亞的國際形勢也大大不同於兩極格局時期。在舊的格局巳被打破,各種力量正在重新組吾的過程中,中朝關係難免受到外界影響,並遇到一些新的課題。例如,南北關係自70年代以來有所緩和,但與冷戰後全球形勢相比,這一進程時斷時續,雙方間對峙與緊張時有加劇。而中國和韓國卻分別調整了政策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使雙方關係在此基礎上得到穩步發展。但即使在朝美、朝日、南北關係有所改善之時,中朝友好關係仍得到了鞏固和穩定,並對本地區長期和平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朝關係能夠繼續得到發展並在當前和今後發揮積極影響,完全基於中朝關係本身的特點以及雙方為發展這種關係所做的努力。
(一)堅定不移地鞏固和發展中朝友誼。江澤民主席在接見紀念《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35周年來訪的朝鮮政府代表團團長金潤赫時說,中國黨和政府曆來認為鞏固和發展中朝友誼十分重要,我們願為此做出不懈努力。同一天,在朝鮮舉行的紀念活動中,朝鮮國家副主席李鍾玉說,發展朝中友誼是朝鮮政府的一貫方針,朝鮮人民將繼承金日成主席的遺訓,為促進朝中友誼不斷向前發展而竭盡一切努力。無疑,兩國黨和政府對中朝關係的高度重視是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不僅如此,中朝雙方對兩黨、兩國關係的曆史也始終予以高度評價。中朝兩國及兩國人民友誼有著悠久的曆史,這種友好關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得到了迅速發展。雖然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中,兩黨、兩國的關係有著冷戰時代的背景,但中朝關係決不是單純的冷戰的產物。正確評價中朝關係的曆史影響,包括肯定中國誌願軍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和曆史功績,對於繼續鞏固和發展中朝友誼,以及同時發展與韓國的友好關係、促進半島的和平與最終終統一,都是完全必要的。
(二)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政。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政,是中朝兩國黨和政府一貫奉行的原則,也是中朝關係的重要特征。中國是一個大國,但在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問題上始終主張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的原則。
對於兄弟鄰邦朝鮮,中國給予過許多無私的援助,但從不因此對朝鮮指手劃腳。中國一向認為各國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也一貫尊重朝鮮人民的這種選擇。中國人民把朝鮮人民取得的成就看作是自己的成就,並積極支持朝鮮黨和政府關於朝鮮半島事務的一切合理建議。與此同時,中國認為按照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政的原則發展起來的雙邊關係,不能也不應該針對任何第三國。正是在這種認識基礎上,中國近年來與朝鮮、韓國同時保持了友好合作關係,並且在中韓建交後,把傳統的中朝友誼又向前推進一步。這無疑將有助於中國在朝鮮半島發揮積極影響,也有利於南北雙方逐步走向理解與和解,從而有利於半島的穩定與和平。
(三)反對和抵製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中朝共同主張的外交原則,也是兩國關係的又一鮮明特點。在冷戰結束後,美蘇對抗雖然消失,但美國企圖領導或主導本地區的戰略目標並未改變。與此同時,在對中對朝關係上,美國遲遲不肯徹底放棄冷戰思維,從而使冷戰思維時時成為引發本地區形勢緊張的重要因素。中國重視加強和擴大中美之間的合作,也願意通過對話解決兩國的分歧和爭端,但中國堅決反對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幹涉中國內政的霸權主義行為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朝鮮雖然在積極與美國發展關係,但對美國借此向朝鮮施加壓力的做法也是堅決抵製的,特別是對於美國希望借此把朝鮮納入其戰略軌道實現其主導半島局勢的企圖,朝鮮也始終存在戒心,保持高度警惕。
正是由於中國、朝鮮和其它國家的堅決抵製,使美國無法在本地區隨心所欲地推行強權政治。美國與朝鮮簽訂核框架協議,並在時機成熟時互設聯絡處,有利於朝美關係的改善和半島形勢的穩定發展,這也是中國一貫希望看到和支持的。但隻要美國不最終放棄它在亞洲稱霸的企圖,以及為此意欲控製朝鮮和整個半島局勢的行為,中朝關係對它來說就始終是一種牽製力量。
綜上所述,中朝關係不僅有悠久的曆史、堅實的基礎,在近代和當代為本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過貢獻,而且,因其自身的特點和雙方的共同努力,也會繼續對本地區局勢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