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挑戰,亞太經社會開始進行重大政策調整,希望在亞太經濟合作方麵發揮更大作用。1991年亞太經社會的漢城會議上,明確以“加強區域合作”為主題,重點討論了亞太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加強區域合作的問題,通過了《漢城宣言》,成為加強亞洲和太平洋區域經濟合作的指導性文件。1992年的北京年會更進一步以“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前景、優先次序和政策選擇”為主題,通過了關於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北京宣言,確定了加強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應以平等互利、共同繁榮、實行開放、尊重多樣性和協商一致為指導原則,並確定亞太經社會“應高度優先重視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及進一步促進科學和技術及基礎設施發展方麵的合作”,實現了工作方向的重大轉變,為加強其在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方麵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在這屆年會上,亞太經社會決定進行機構改革,通過了《關於亞太經社會附屬政府間機構調整和改革》的決議。根據這一決議,經社會撤消了原以專業分工的7個立法委員會,成立“區域經濟合作”等3個專題委員會和其它機構,並且在“區域經濟合作專題委員會”中設立一個髙級別的“指導小組”,由本區域成員組成。所有這些,有利於亞太經社會提高工作效率、改進工作方法,為本區域成員有效地參與亞太經社會的活動提供了“新的機會”。此後的幾屆年會上,經社會進一步深化這種改革,繼續探索在APEC所掀起的亞太經合新潮流中發揮自身作用的新思路。
二、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是亞太全區域範圍內又一個重要的經濟合作組織。它與APEC和ESCAP這兩個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一樣,以推動環太地區經濟領域的合作、促進全區域經濟繁榮與共同發展為己任,所不同的隻是PECC屬半官方論壇性質,參與其事的是各成員國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工商企業界人士和學術界人士,但其影響不可低估,至今仍是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一支非常活躍的力量。
PECC是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和澳大利亞前首相弗雷澤共同倡議“環太平洋合作構想”的直接產物。1980年9月,亞太地區發達五國美、日、澳、加、新,東盟五國、南太平洋島國集團、韓國等國的政、商、學三方人士聚會於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太平洋共同體討論會”,標誌著該組織的成立。198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第三屆會議上,正式將該組織定名為“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ference)。1992年9月,第九屆大會上又決定改為現名,即“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其英文縮寫不變,仍為PECC。
截止1995年第十一屆大會,PECC成員已由創始時的12個增加到22個,新增成員包括:文萊、中國、智利、哥倫比亞、香港、墨西哥、秘魯、俄羅斯、中國台北、越南等。經過10幾年的發展,該組織已形成5個層次的運作機構。(1)大會。成員全體會議,是PECC的主要論壇,一般一年半召開一次,截至1995年巳召開過11次,由各成員輪流承辦。中國於1995年9月27—29日在北京首次承辦其第十一屆大會。(2)成員委員會。每個成員國或地區成立一個成員委員會,作為PECC的分支機構,由各成員國政商學三方人士組成。(3)常委會。由各成員委員會的主席或代表組成,負責指導PECC發展進程,製訂PECC聲明和主張以及各機構的工作程序,接納新成員。其秘書處設於新加坡。(4)協調組。由專題組負責人、各成員委員會代表和專家組成,指導日常的資料收集和研究工作,檢查總結各專題組的工作,並向常委會提出行動建議。(5)專題組。由成員委員會代表和對有關專題有興趣的機構和個人組成,是PECC活動的基層機構。
PECC曆來奉行的活動宗旨是,在自由和開放性經濟交流的基礎上,本著夥伴關係、公平和互相尊重的精神,加強經濟合作,以充分發揮太平洋地區的潛力。為此,它一開始就為自身活動確定了這樣一些原則:
(1)避開軍事和安全問題,以創造共同體感;
(2)經濟合作應是開放性的,不應導致形成封閉性的區域貿易集團;
(3)經濟合作應逐步發展,步子要“慢慢加快”,務求實效;
(4)實業界、學術界和官方人士三方共同參與;
(5)強調組織機構的鬆散性,以信息交流和政策研討為主要任務;
(6)參加各方地位一律平等。
上述活動原則,考慮了亞太地區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適應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的需要,具有很大的務實性、可行性。之所以確立這些原則,主要是因為,PECC成員相互之間的政治製度、經濟體製、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各方麵的差異很大,實現體製性的經濟合作難度很大,自60年代始,亞太區域的經濟合作一直處於民間商討和低水平合作狀態,全區域性經濟合作實際進展緩慢。PECC的成立,促成了實業界、學術界和官方的共同參與,同時又照顧了本地區的特殊性,避開敏感問題,實行務實、鬆散的合作,因而有效地實現了亞太經濟合作由民間論壇階段向官方參與的製度化階段的過渡,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