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都城的建造過程(1)(3 / 3)

忽必烈上台,意味著蒙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進一步加強。他積極采用漢族封建地主階級的各種統治經驗,模仿前代封建王朝的樣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統治機構,頒布各種製度法令。用當時的話來說,這些就叫做采用“漢法”。采用“漢法”的結果,使一些蒙古貴族的勢力有所削弱,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北方原來混亂的情況有了一些改變,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複和發展。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將國號改為大元,“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③(《國朝文類》卷四〇,《經世大典序錄·帝號》)。忽必烈用“大元”來取代“大蒙古國”,表明他意識到自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統治者,采用“大元”國號,正是他積極推行“漢法”的一個標誌。

在積極推行“漢法”過程中,忽必烈大力經營都城,在中都附近建立起一座新城。采用“大元”國號的次年,即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忽必烈命名新城為大都,而原中都城則成了大都的一個組成部分。大都成為首都,上都的地位便相應起了變化,由主要都城改而成為陪都。“維昔之燕,城南廢郛。維今之燕,天下大都。”①(黃文仲:《天下同文》前甲集卷一六,《大都賦》)舊城不過是新城南邊的廢郛,新城則是當今天下最大的都城。在曆史上,北京從此開始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忽必烈采用“漢法”,建都大都,不是沒有鬥爭的。少數保守的蒙古貴族對此堅決反對,他們派遣使者質問忽必烈道:“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製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②(《元史》卷一二五,《高智耀傳》)忽必烈不顧他們的反對,繼續堅持原來的方針。這是因為,北方比較落後的遊牧民族的統治者,進入中原以後,如果要適應當地原有的經濟狀況,就必須采用“漢法”:如果堅持本民族原有的生產方式,一味從事掠奪,就隻能導致垮台。這是一條曆史的規律。忽必烈剛上台不久,就有人向他指出:“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③(許衡:《魯齋文集》卷二,《立國規模》)忽必烈為了鞏固統治,不能不采用“漢法”,也不能不把政治中心南移,建都大都。他所采取的這些措施,對於曆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是應該肯定的。

三、大都城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

屢經戰火、殘破不堪的燕京,在大蒙古國統治了半個世紀之後,依舊是個破爛的城市。戰爭中殘存下來的一部分宮殿,在大蒙古國接管中都的第三年(1217年)又發生一次火災,剩下的大概已經沒有什麼了。④(參見程钜夫:《雪樓集》卷九,《旃檀佛記》。按,元代官私文獻中都沒有提到原中都城的宮殿,可見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繁華富麗的大安殿已變成一堆瓦礫,“野花迷輦路,落葉滿宮溝”(迺賢:《金台集》卷二,《南城詠古十六首》),元代在它的基址上蓋起了酒家壽安樓。)忽必烈即位初期,每次來到燕京,總是住在“近郊”,大概是殘存的某處金代離宮。過了幾年以後,開始重建瓊華島。

瓊華島原是金朝離宮萬寧宮的組成部分。蒙古軍在占領中都以前,先攻占了萬寧宮。蒙古軍對這座離宮進行了焚掠,使它遭到很大破壞。隻有瓊華島因為在湖泊之中,至少有部分建築(如島巔的廣寒殿)得以保存下來。大蒙古國統治者占領華北廣大地區之後,積極扶植中原地區的各種宗教,當時流行的全真道(道教的一個流派)也得到重視。全真道首領丘處機曾為成吉思汗所召見,長途跋涉,遠赴中亞。由中亞歸來後,丘處機住在燕京,燕京行省石抹鹹得不、劄八兒等“施瓊華島為[道]觀”①(陳時可:《長春真人本行碑》,引自《日下舊聞考》卷九四,《郊坰》),而且禁止在瓊華島周圍“樵采”,因而“樵薪捕魚者絕跡”②(李誌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不久,大蒙古國統治者又將瓊華島改名為萬安宮。但在丘處機死後不久,全真道的道士們就拆毀了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從教盡剗瓊華了,留在西山盡淚垂”③(元好問:《元遺山詩集箋注》卷九,《出都》。作者在這首詩的注中說:“萬寧宮有瓊華島,絕頂廣寒殿,近為黃冠輩所撤。”元好問作這首詩的時間是蒙古乃馬真後二年(1243年),參見施國祁:《元遺山全集年譜》)。瓊華島從此也和萬寧宮的其他建築一樣,成為一片廢墟。1253年,郝經“由萬寧故宮,登瓊華島”,頗有感慨地寫道:“悲風射關(指居庸關———引者),枯石荒殘,瓊花樹死,太液池幹。遊子目之而興歎,故老思之而淚潸。”④(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一,《瓊華島賦》)1260年,王惲遊覽瓊華島,也賦詩道:“蓬萊雲氣海中央,薰徹瓊華露影香。一炬忽收天上去,謾從焦土說阿房。……玉雲仙島戴靈鼇,老盡瓊華到野蒿。惆悵津陽門外去,春風飄亂酒旗高。”⑤(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二四,《遊瓊華島》)長滿野蒿、滿目荒殘的瓊華島,已經成為詩人憑吊的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