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燕京—中都—大都
大蒙古汗統治燕京半個世紀以後,即13世紀的60年代,燕京的地位起了新的變化。
大蒙古汗統治集團內部,為了爭權奪利,不斷爆發激烈的鬥爭。在成吉思汗生前,為了汗位繼承問題,他的幾個兒子就發生過衝突。作為一種妥協,成吉思汗選中了第三個兒子窩闊台作繼承人,這就是元太宗。但是,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幼子才能繼承父親的產業,其他諸子應分立門戶。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在分封時得到蒙古本土,在成吉思汗死後分得的軍隊也最多,勢力強大。窩闊台對他心存猜忌,就以自己患病需要找替身為名,將拖雷毒死。窩闊台死後,由其子貴由繼位。貴由統治期間,“法度不一,內外離心”,不到三年即死去。死後,其妻海迷失暫理國事。這時拖雷諸子均已長成,暗中籠絡一部分蒙古貴族,利用“忽裏勒台”(蒙古貴族和軍事首領的大聚會,新汗都要由這種聚會選出),推選拖雷的長子蒙哥為汗,把窩闊台一係的勢力打了下去。
蒙哥當上汗以後,一方麵派自己的親信去燕京行省充當斷事官,另一方麵又以自己的兄弟忽必烈(拖雷的第四子)管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①(元史》卷四,《世祖紀一》)。這樣,在“漢地”實際上形成了兩個互相牽製的政權係統。忽必烈受命以後,把自己的營帳移到靠近“漢地”的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和撫州(今河北張北)之間的金蓮川,很快就在那裏建立城邑,取名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並經營宮室,作為自己長期居留的地方。他在開平“招集天下英俊,訪問治道”。所謂“英俊”,就是漢族地主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姚樞、海雲(佛教僧侶)、劉秉忠、張德輝、元好問等,以及一些漢族軍閥:所謂“治道”,就是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忽必烈接受這些人的意見,在“漢地”的部分地區(河南、關陝)進行了某些改革,“其法:選人以居職,頒俸以養廉,去汙濫以清政,勸農桑以富民”①(姚燧:《牧庵集》卷一五,《姚文獻公神道碑》。)。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燕京行省斷事官們的胡作非為,忽必烈表示了不滿。但是,斷事官們都是蒙哥的親信,忽必烈對燕京及其周圍地區的事務,實際上完全不能過問。
忽必烈在“漢地”采取的一些措施,使他的聲望大為提高,得到了漢族地主的擁護。這就引起了蒙哥及其親信的猜忌,認為“是心異矣”,“大為鉤考”,要追查忽必烈的所作所為。後來依靠漢族謀士的出謀劃策,忽必烈才得以幸免於難,但是他所設置的一些機構和改革措施,也就因此廢止了。②(姚燧:《牧庵集》卷一五,《姚文獻公神道碑》。)
1258年,蒙哥大舉攻南宋。他自己率領軍隊由關中攻四川,命忽必烈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第二年七月,蒙哥在四川合州釣魚山戰死。圍繞著汗位繼承問題,大蒙古國統治集團內部又爆發了激烈的鬥爭。拖雷的幼子阿裏不哥糾集部分蒙古貴族,在漠北和林稱汗,同時派遣親信脫裏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燕都,按圖籍,號令諸道”,企圖把燕京作為他們控製“漢地”的據點。脫裏赤還在燕京及周圍地區大肆“括兵”(征調百姓充軍),準備阻擋忽必烈回軍。忽必烈得到消息,立即與南宋議和,乘脫裏赤準備工作還沒有完成之際,迅速北撤。在這一年的年底,全軍趕到燕京,清除了親阿裏不哥的勢力,控製了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穩定了“漢地”的局勢。③(參見《元史》卷四,《世祖紀一》)忽必烈在燕京近郊住了兩三個月,便於1260年3月,由燕京前往開平,召集一部分貴族、將領聚會,即位稱汗。於是,在大漠南北,阿裏不哥和忽必烈兩兄弟之間,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爭。由於忽必烈既擁有部分蒙古貴族、將領的支持,又得到漢族地主的擁戴,有“漢地”豐富的物資作後盾,因而很快便打敗了阿裏不哥,取得了勝利。燕京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軍事基地的作用,軍用的糧食和許多其他物資都先集中到這裏,再運往開平:不少軍隊也先在這裏集中,再調往前方。
在登上汗位前後,不斷有人向忽必烈提出建都燕京的問題。在即位以前,蒙古貴族霸突魯對忽必烈說:“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①(《元史》卷一一九,《木華黎附霸突魯傳》)即位以後,漢族謀士郝經等人也提出了“都燕”的建議,理由是:“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背負關嶺,瞰臨河朔,南麵以蒞天下。”②(郝經:《郝文忠公集》卷三二,《便宜新政》)從這些話看,他們都強調燕京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於控製四方。忽必烈對他們的建議是重視的,他決定將政治中心南移,不再以漠北的和林作首都。但是為了照顧蒙古貴族們的習慣,避免引起更多的反對,他在即位之初,采取兩都製,每年來往於燕京與開平之間,在燕京過冬,在開平度夏,而以位於草原上的開平為主要都城,以燕京為陪都。中央行政機構中書省就設在開平,而在燕京分立行中書省。中統四年(1263年)五月,正式定名開平為上都。第二年(1264年)八月,又將燕京改為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