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城是以原來的燕京城為基礎擴展而成的。“西南廣斥千步”⑨(《元一統誌》卷一,《大都路·十方萬佛興化院》),其他幾個方麵也都有所擴展,隻有北麵沒有變化。擴展後的中都城,據明代測量,“周圍凡五千三百二十八丈”.。據新中國成立後勘測,約合五千六百丈。兩個數字是基本一致的,可知中都城周長應在三十五裏至三十七裏之間。.其東北城角在今宣武門內翠花街,東南城角在今永定門火車站西南,西南城角在今鳳凰嘴村,西北城角在今軍事博物館南。.至今鳳凰嘴村附近尚留有一段近十丈長的金代土城遺址。全城有十二門,每麵三門,“正東曰宣曜、陽春、施仁,正西曰灝華、麗澤、彰義,正南曰豐宜、景風、端禮,正北曰通元(玄)、會城、崇智”①(《大金國誌》卷三三,《燕京製度》。按,《金史》卷二四《地理誌上》說“城門十三”,北麵有四門,多一光泰門。曆來研究者大都以為不可信,或以為光泰門即崇智門。但元好問記東平賈洵,“既而改內監,督燕都十三門之役”(《遺山文集》卷三四,《東平賈氏千秋錄後記》),和《金史》可以相印證。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研究。)。全城基本上是一個正方形,但南北較東西略長。南牆正中的豐宜門和北牆正中的通元(玄)門遙遙相對,是縱貫南北的全城中軸線的兩端。現在北京西南有一個地方,叫會城門村,就是會城門舊址。民間還習慣把廣安門叫做彰義門,這也是沿襲金代的舊稱(實際上彰義門舊址在廣安門外西南)。
中都城內規則整齊,共分六十二坊。城的東半邊即東南、東北,共二十坊:城的西半邊即西南、西北,共四十二坊。每坊有坊門。中都城仍設兩縣分治,東為大興,西為宛平。中都建成後,金朝政府曾下令征調“四方之民”“實京師”,因此中都人口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具體數字雖不可知,但整個大興府(包括十縣一鎮)共有戶二十二萬五千餘,比起遼代來,增加了一倍以上②(金朝大興府所屬的十縣一鎮,在遼代人口總計不到十萬戶,見《遼史》卷四〇,《地理誌四》),從這一事實也可以想見金代中都人口增長的情況了。
皇城在中都的中央而偏南。在興修以前,完顏亮“遣畫工寫京師(指原北宋首都汴梁)宮室製度,至於闊狹修短曲畫其數,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以修之”③(《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四,張棣《金虜圖經》)。可見,金的中都皇城宮室是模仿汴梁的宮室製度的,但是,其中也保留了遼代的一些原有的宮殿,例如仁政殿,並非完全從頭來起。皇城周長九裏三十步,有四門,正南是宣陽門,正東是宣華門,正西是玉華門,正北是拱宸門。宣陽門正對著豐宜門。在宣陽門內,有馳道和東西千步廊,再往北就是宮城,宮城的南門叫做應天門。在宣陽門與應天門之間,有太廟、尚書省、會同館(接待其他政權使臣的場所)和一些官署,宣陽門、應天門和皇城北麵的拱宸門,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說明皇城的建造和全城密切結合,有完整、周密的布局。
宮城內最主要的建築是大安殿。它是金朝統治者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現在白紙坊西街城外段與濱河南路交叉處以北較大的一處遺址,可能就是金大安殿所在地。從大安殿往北,就是遼代的舊宮殿仁政殿,這是金朝皇帝平時上朝接見臣屬的地方。宮殿內共有“殿三十六,樓閣倍之”。出宮城西邊玉華門,是金朝統治者遊覽玩樂的園池,稱為同樂園,裏麵有瑤池、蓬瀛、柳莊、杏村等名勝。
中都的宮殿“金碧翬飛,規模壯麗”①(《大金國誌》卷三三,《燕京製度》),極盡奢侈華靡之能事。南宋的使臣也說它“窮奢極侈”②(範成大:《攬轡錄》)。在建成後,有一次為了“改造殿庭諸陳設物”,即須“日用繡工一千二百人,二年畢事”③(《金史》卷八三,《張汝霖傳》),僅此一項,可以想見,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到了何等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