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物的發展,有的是從下而上,從江湖中從草莽裏,暗暗滋生,經過長久的醞釀之後,然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也有的是從上而下,自一開始,就以高點覆蓋的方式,四處開花。
同福樓在安南郡城的發展,就是後者。
依靠著那一道“十全大補湯”,最先開在北正街的那家同福樓,直接火爆。
修者最知修者事。
這道簡直像是專門為修者而研製的湯飯,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幾乎所有修者的歡迎。
那些凝氣境的修者喝了,說,“好!果然不愧是‘十全大補湯’,這湯,補啊!”
那些通脈境的修者喝了,說,“讚!是不是十全大補不知道,但這湯,真的好喝,有滋味!”
那些開竅境的修者喝了,說……
不,他們不說。
晉升開竅境的,多半都是一些體麵老爺,讓這些老爺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像沒見過世麵的生瓜蛋子一樣大聲嚷嚷,那怎麼可能呢?
畢竟同福樓又沒給他們廣告費。
所以這些老頭當然還有老太太喝了這湯之後,多半是不予置評的。
但如果是常來這家同福樓的人,眼尖的,很有可能就會,“咦,這幾個老頭上次也來過。”
是的,老頭老太太以這樣一種身體力行的方式,對這道十全大補湯作出自己的評價。
而且,正因為是開竅境,他們能夠感受到的更多。
就在這種情況下,同福樓直接開啟了瘋狂的複製模式,它不止是開遍了內城的四條正街,也繁衍向了外城。
外城以普通人居多。
普通人是無法知道究竟是不是十全大補的,甚至同福樓連最基本的營銷都不會,或者說不屑。
它要是說上一句,“這是城裏修者老爺都瘋狂喜歡的湯飯”,那該是多有賣點?
但人家不。
你愛喝不喝。
奈何,它的味道實在是藏不住啊。
把大鍋支在大門口,導致香氣四溢?
不。
不不不!
這樣不雅觀。
人家非常高冷地把大鍋置在了廚間裏,而廚間多半靠近後麵,甚至直接就是後院。
但沒有辦法。
湯做好的時候,鍋蓋一掀,那種能讓剛剛饕餮了一頓的人瞬間覺得自己是不是還可以往肚子裏再填一些東西的香味就冒出來了,然後飄啊飄,四麵八方地飄。
所以。
同福樓在這段時間,是真正火爆了整個郡城的。
內城的那些店鋪,是郡守府、藥師堂、紫華閣還有許同輝合股,外城的那些,則網盡了其它的所有大勢力。
應該說,這是一個雨露均沾的生意。
徐亦山的霸道和公道以及處事手腕,同時體現在了這件事上。
而作為同福樓名正言順的“副管事”,田浩的地位可謂是水漲船高。
水一直漲,船一直高。
說一句“滿城都識田掌櫃”,那是誇張了,但如果在這句後再附加一句“田掌櫃就是同福樓的掌櫃”,那就真的是滿城老少,罕有不知的了。
處在這樣一種風口浪尖,田浩確實小飄過。
但也就飄了幾天吧。
然後,他就又重新落到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