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隨著這句話泛起在腦海裏,許廣陵忽地停下了腳步,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問題,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那就是,什麼是“知”?
一瞬間,所有的過往接觸過的與知有關的信息,俱都紛紛揚揚,浮現於許廣陵的意識之中。
知識分子。
無知少女。
知識就是生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並不是知識而是行動。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
……
知識就是生命。
許廣陵的意識短暫定格於這句話上。
這句話顯然是不準確的,知識並非就是生命,但知識確實屬於生命。無生命的東西,無所謂知識。
知識,知與識。
感知、認識。
用“身”去感知,如香臭,如酸甜苦辣鹹,如好聽的聲音和難聽的聲音,如好看的東西和不好看的東西,這些,不需依靠外界,也不需依靠任何的認識,而隻依靠身體本身的判斷來完成。
用“心”去認識。
感知層麵的酸甜,可以上升為認識層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
感知層麵的香臭,可以上升為認識層麵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感知層麵的好聽與難聽,可以上升為認識層麵的樂音和噪音,樂音中進一步誕生五音七音,然後以五七音為基礎產生樂曲,然後樂曲配詞,可以演唱,演唱之餘,可以再加以肢體配合,形成舞蹈……
噪音不止是難聽,還可以對人產生破壞,什麼區間的噪音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什麼區間的噪音開始切實地破壞身體的機能。
……
感知+認識,形成整個的知識體係。
這其中,感知是前提,是基礎,而認識,是在這個前提和基礎上的升華。
沒有感知,則認識也就無從談起,更不具備任何意義。
不管什麼樂曲,對聾子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不管什麼顏色,對瞎子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對嗅覺失感的人來說,香臭沒有意義,對味覺失感的人來說,美味以至美食,也基本失去了意義。
人類的知識體係,就架構於人類身體的感知之上,然後,用以滿足感知?
思緒至此,一條街道浮現在許廣陵的腦海中。
是他腦海地圖裏的隨意一條街道,而在這條街道地圖上,許廣陵的注意力漸次地從左向右。
真好聽羊肉館。
這是許廣陵光顧過的一家飯館,通過神農訣,過門因嗅而入。
羊肉很地道,火候也掌握得不錯,然後羊肉湯、羊肉麵、羊雜等,都相當適口,也因此,價格較高,超出同類50%以上,但從情況看,還是很受周邊居民歡迎。
其實,那手藝或者說工藝如果能普及,有資金支持的話,那羊肉館完全有資格形成全國甚至全世界聯鎖的羊肉館的,如“老幹媽”一樣。
在競爭中,不需要超過同類太多,隻超出一點,就足夠了!
文輝打印店。
七彩美甲店。
暖暖(蛋糕店)。
水果店。
茶鋪。
書店。
醫院。
眼鏡店。
筆記本售賣店。
手機大賣場。
……
許廣陵不知走過多少條類似這樣的街道,而這一天,此時此刻,他以一個特別的角度,來審視著這些店鋪,然後意識從這些店鋪上麵,轉移到人上麵。
各種各樣的人。
孩子,學生,教師,工人,商人,廚師,醫生,音樂從業者,科學研究者,士兵,武器研究及開發者……
所有不同的從業,最終歸諸為“對社會有所用”。
對社會有所用,也就是對人類有所用,這人類可以是全人類,也可以是一部分的人群,甚至可以隻是某一個人。
對全人類有所用的,如科學研究者,研究如何拓荒鹽鹹地,研究沙漠的治理,研究海草的培育。
對一部分人群有所用的,如音樂從業者。
對某一個人有所用的,如私家廚師。
而所有的項目或活動,都立足於,“讓自己生存”,“讓自己更好地生存”,“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而這些所有的項目或活動,都定位於,“讓人類更好地生存”,“讓群體或部落更好地生存”,“讓身心感知有著更好的體驗”。
人的一切活動,中心也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