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懲罪魁禍首,以正視聽”
…
“走,我們一起去市易司抗議”
人群中,突然傳來一聲這樣的怒吼,然後,有人帶頭向著國子監大門走去,激憤的人群一見如此,便跟著向著國子監的大門走去。
據說北宋初年,有個翰林學士叫陶穀,在太祖身邊擔任起草各種文書公告的工作。時間一長,他認為自己有功勞,便向來太祖討個高官做。
誰知宋太祖卻認為,“翰林學士起草文告,無非是參照前人的舊本,其間不過換幾個字句,充其量不過照葫蘆畫瓢而已,談不上有什麼貢獻。”陶穀深感失望,一氣之下就作詩自嘲,其中有兩句:“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從此以後,“依樣畫葫蘆”就成了一句俗語,在百姓中廣為流傳。
宋太祖雖然對陶穀等文人頗為不屑,但出於鞏固政權的考慮,鼓勵重文輕武,並留下了“不殺文人”的祖訓。他要求後世子孫繼位時,都要在他留下的“誓碑”前發誓,其中的一條就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絕對不殺,不管他寫的奏章多麼激烈,都不能殺。文人即使犯了罪,通常也都是被流放了事。
因此種種,也就導致了這些群情激憤的監生有恃無恐,聲勢浩蕩的向著都市易司衙門而去。
一邊走一邊還喊著
“懲奸除惡,以正視聽”
“貶斥奸臣,任用賢良”
“鋤奸辟邪,以正朝綱”等等口號真是不絕於耳。
蘇久承徐浩軒邊上站著的幾人望著遠去的監生的背影,又回頭看向國子監官署,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沉思了良久,蘇久承徐浩軒對視了一眼,然後用憐憫的眼神直直的盯著遠去監生的背影。
抗議的人群一路走一路呐喊,周圍聽說緣由的士子也慢慢加入了遊行的隊伍,使得隊伍越發壯大。
這支全由士子組成的隊伍走到都市易司衙門口時,整個都市易司衙門早已大門緊閉。此刻的市易司官員早已被劉猛帶著皇城司兵圈禁在衙門內。
見此,領頭的士子又提議去戶部衙門,就這樣,隊伍又浩浩蕩蕩的向著戶部衙門而去。
整個汴京城的官員士族商人都在看著事態的發展。
百姓們也都在平靜的看著,對於百姓們而言,他們要的隻是安穩幸福的生活。變法與否不在他們關心之列,他們關心的隻是誰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變法後,有些政策使得他們過的更好但也有小部分新法使得他們過的更艱難。本來百姓的態度是偏向變法的,但經過坊間小道消息的傳播,半信半疑的他們大多選擇了中立。
早已得到消息的戶部官員在衙門口嚴陣以待。薛向身穿官服站在衙門口台階上,神色平靜的望著從遠處走來的隊伍。聽到隊伍中傳來的口號,薛向的眼中不由得露出一絲譏笑。
遊行隊伍走到薛向身前五米處變停了下來,但口號聲依舊響亮。
薛向上前一步,漠然的看著人群。看到薛向的動作,人群中的聲音終於慢慢減弱最後歸於平靜。
“本官乃戶部尚書薛向,你等聚眾擾亂我戶部衙門,可知罪?”薛向沉聲道,聲音低沉卻充滿著侵略性。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8066/506028920.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