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談話第八(4)
木:可是,會有人不喜歡的。你知道嗎,在美學上,曾經有一個這樣的例子。英國十九世紀有一位學者叫做羅斯金,他說,“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座希臘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對於這句話,朱光潛先生曾做過反駁說,——
鐸:請暫停一下,我又想違反禮儀,做個暫時的打擾。我又想老話重提!上次,回家之後,我忽然想起的就是這個。你說,建國初期,我們有多少“大家” 活躍在社會的舞台上,你數得過來嗎?不論是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文人學科領域,不論是前沿科學,還是基礎科學,什麼大學問家、大科學家、大藝術家,對不對?沒有他們,我們可以“兩彈一星”嗎?我們可以揚眉吐氣嗎?我們的開國建設,能夠那麼快速有成嗎?可是,請注意,可是,你說他們是在哪種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難道不也是喝著儒學的奶汁長大的嗎?你一想起這個,不就可以把你頭頂的那片疑雲,徹底吹散嗎?我們如今缺乏培養大學問家的環境,這句話裏,暗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難道還需要繼續作毫無頭緒的查找嗎?難道不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靈魂,都是不見根係的,空空蕩蕩的,因此也是輕浮不著地的,極端不誠實、不健康的靈魂嗎?這種脹滿氣泡的靈魂,你要他飛天,要他打秋千,那沒的說,的確可以;但是你要在靜默中紮根,假以時日以成長大樹,成就棟梁之材,你覺得呢?可能嗎?
木:無需贅言了,我同意,我承認這都是鐵的事實。
鐸:可是,問題不說不會明白。我們成天念叨蔡元培,念叨“西南聯大”,可是,不說當年的北大,你隻說“西南聯大”,她的精神根基是什麼?難道不可以概括地講,就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嗎?還會是別的什麼東西嗎?
木:沒錯,你說的都對!——朱光潛先生曾反駁說,羅斯金這是將“美感與快感”混而為一。按照他的理論,朱光潛的美感不是“快感”的理論,我們也許要談的是快感的問題,而不是在說什麼美,存在著背離我們談論主題的風險。
鐸:對,我好像也看到過。可是,快感,究竟是不是美感,審美僅僅是一種精神的活動嗎?我看,我們有必要談論一下。
木:好,嗬嗬,我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鐸:何必自我局限呢?你不妨說說看。況且,我們國內的美學,如今也有很大進步了,不再是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水平了。不再是一個說“美是客觀的”,一個又說“美是主觀的”,糾纏不清,爭論不已;不再把主客二分法,什麼“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這種純粹是西方思維模式的東西,拿來談論我們的美的問題了。對不對?
木:對,你要知道,我們過去談論美學,存在的誤區,就是把美與審美、美感與審美混作了一團,沒把“美”和“美的”區別開來。當然,從另一種角度看,他們的討論也是有益的。
鐸:在當時背景下,那也是一種奇跡了。
木:說起這個,我要說,應該歸功於主席當年的設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不是?主席他首先是一個哲學家,他原本設想要把中國建成一個自由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因此也是一個完美的社會。這一點你同意不?隻是後來的國際形勢,國內的落後局麵,讓他老人家又獲得了一種急切的心情,追趕世界潮流的心情。曆史的悲劇,就是這樣有意無意間上演起來了。對不對?今天,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地借鑒一下主席的思路?
鐸:當然,這怎麼會錯?不過,你說,美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木:你這不等於在問, “善”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嗯?
鐸:噢,明白了。
木:我們中國哲學,盡管講生命情感,講人生哲理與宇宙生命的契合,講審美意象,好像把美看作了一種移情、“比德”之後才有的東西。可是,隻要細作考察就會明白,這種觀點的背後,說的就是美的客觀存在。
鐸:所謂“情”與“景”, “物” 與“我”的交融,這個“景”, 這個“物”,不就是指一種客觀存在嗎?
木:你是對的。
鐸:我不但自信我的理解是對的,而且我還認識到,百年以來,我們哲學界一直拿著西方哲學的框架,來套我們的中國哲學,是徒勞無益的,是極其有害的。
木:不,這回你顯然錯了。至少,我們借此理解了西方,你能否認嗎?盡管我們的古人,根本就沒想到需要回答主客二分法這個問題。但是,我們有有理由認為,最好還是回答一下,回答這個問題是極其必要的。理性精神的需要,不是嗎?
鐸:好吧。我們也可以說,因為有了人類,宇宙便有了心靈,因此沒有人類,美便無從談起。所以也有人主張說,中國哲學講的美,都是主觀的美,而西方人的觀念,從來都是有人相信美是主觀無疑的。因為,他們說,同樣是下雨,心情好的人,會從雨聲中聽出某種上帝的詩的聲音;而對於心緒正好惡劣的人,卻會從雨聲中感覺到了一種哭泣聲,一種無法排解的憂愁。可是,我要說,這個認知,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要了。我們不可以繼續保持我們的人類中心主義了。盡管我們研究的學問,是屬於我們人類自己的學問,其它物種,也不太關心我們在研究什麼,創造什麼。可是,它們的存在本身,卻正在給我們越來越多地警示。在宇宙中,我們和它們一樣,都是極其可憐、極其孤獨,極其無助的,對不對?我們如今如果還不知道從這個高度描繪我們的前途,那麼,我們的淺薄自大、愚蠢無知,必然會得到恰當回報的。
木:你這是怎麼了,前言不搭後語,嗯?——我們承認美的客觀存在,原因就在於,美並不是一種不可把握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而是有至高標準的。不管你有沒有審美的眼光,不管你的心情如何,不管你的知識水平如何,美,具體事物的美與醜,都是客觀的。盡管,你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它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盡管,那種至善至美,總是需要至善至美的心靈來告知我們。可是,你能說這天上的白雲悠悠,是因為你看了以後才存在的嗎?你能說眼前這山石草木,這湖泊遠照,這飛鳥的長途遷徙,不是客觀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