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封賞.(1 / 3)

九日後,四月十二日。晴,豔陽高照。

趙伯圭押海寇頭目葛明及其三萬餘部入京。

南城門外,先是馬踏路麵的轟轟聲,緊接著後麵是黑壓壓的一片人頭。葛明治下嚴謹,雖是降兵,又途步走了五百多裏,個個仍是精神抖擻。

跟著兩位皇子出城迎接的官員們,有人往後麵縮了縮身子,準備在這些人撲上來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退回城裏。

行在前麵騎馬的官兵,目測也就兩三千人吧,哪裏能擋著這幫虎狼賊子。

所幸一切順利,兵部接管了他們,把三萬人分散了,每兩千人為一組安排在各個兵營裏。

葛明以及他手下的五名大將,隨兩位皇子入宮麵聖,隨他們入城的還有五大車的財物,是獻給皇帝的見麵禮。

趙伯圭以極為耀眼的存在,第一次入宮進了紫辰殿。

皇帝龍顏大悅,封他為兵部主事,加封龍圖閣學士。這個封號,是皇帝和吏部商議的結果。趙伯圭出征前就以驚豔的繳寇方略,破例封到了六品。在實職上再往上封,恐被人置喙。又顧慮他在高位上的經驗不足,不能勝任。

兵部主事是六品,但龍圖閣學士這個榮譽虛職是從四品。

其他平海寇的官員兵勇,各有封賞。

皇帝對趙伯圭口中所提到的於允文,極有興趣,就問他此人之前從事什麼職業。

趙伯圭按著於允文交待他的話:“此人有罪在身,懇請陛下赦了他的罪。”

皇帝順話問:“何罪?”

趙伯圭答道:“於允文原是汴梁人氏,全家被金人所害,一心抗金。年少時奔走江湖,號召江湖人放下恩怨名利共同抵禦外敵。後來他發現這個法子是杯水車薪,能更好的為國效力的途徑是,讀書考得功名。

他今年二十八歲,本人是秀才,今年鄉試在秋。過了鄉試考中舉人,又要等三年才能參加會試。他心急,就頂了一個同鄉不來趕考的舉子。”

隻身前往海寇船,並服葛明,其膽色和智謀絕非是尋常人,殿試的時候沒這號人啊。皇帝好奇地問:“沒中進士?”

趙伯圭答:“考前被人認出,去杭州府揭發了他。所幸王大人並未重罰,隻是按律取消了他的科考資格。”

這些話都是於允文提前告訴趙伯圭的。他科考奔的做官,可不想剛上任就樹敵。

王知府聽到於允文這個名字,心就懸起來了。難怪把杭州城翻遍了沒找著人,原來是跑定海府去了。有大功在身,又有大皇子這門親戚,想報複他,是此時一句話的事。沒料到變相受了誇獎。看到皇帝的目光朝他這邊掃來,急忙出列:

“陛下告誡我們要寬厚待人,尤其是讀書人。但科考是國之大計,半點不容作假。臣取消他的科考資格後,還為他婉惜了一陣子。但又想到,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終有出頭之日。”

王知府這番話得微妙,既肯定了於允文的才能,又顯示他處理政務的鋼柔相濟,順便還誇讚了皇帝。”

朝堂的文武眾臣,雖然各有心思,對金國主張上也有戰有和,但對金人的仇恨是一致的。

於允文抗金的決心,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大家。

多好一有誌有才的青年,生生的報國無門啊!

再加上對他遭遇的同情,瞬間覺得王知府這個人極為不順眼,簡直就是欺淩弱勢群體的惡霸。

還金子到哪裏都發光呢,一個窮人不通過科考,怎麼發光?去哪發光?難不成你推算出來他會跑定海府?

皇帝的心思大約也是如此。又望向趙伯圭:“先前你們就認識?他怎麼想到去定海府?”

趙伯圭答:“不認識。臣聽他,他在五湖四海茶樓裏聽人議論定海在鬧海寇,就向那裏的老板打聽,老板剛好跟臣是認識的,給臣寫了封舉薦信,讓他帶給了我。”

葛明歸降之後,於允文就開始思考,趙伯圭入殿麵聖時,怎麼話對自己最有利。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有機會就要報一報。

但慕容謹告訴過他,不讓他對外提到自己。

茶樓對他有收留之恩,被打得屁股開花,眼看著前途昏暗,宮老板還著人把他抬到了茶樓,一日三餐有人端飯給他。

把這個功勞他吧。

於允文不會知道,趙伯圭也不知道,宮七是皇帝的親兒子。

皇帝聽了趙伯圭所述,更高興了。

兒子在民間長的多好,關心江山社稷,而又溫和良善,樂於助人。於是朗聲:“朕準備用於允文此次的功勞,給他換一個進殿的機會。眾卿家可有意見?”

皇帝征求意見的話,那都是客氣話,哪個沒腦子的會有反對?

不過,還真有人站出來話了。

秦太師:“陛下惜才愛才之心,乃是臣等楷模,是臣民之福。有才子願意為國出力,乃陛下之福。臣讚同陛下提議。”

這個馬屁精,無論皇帝在朝堂上啥,他都會附合。

眾臣紛紛表示讚同。

“傳詔於允文上殿。”皇帝稍頓了一下,又:“傳詔王太傅上殿,當堂擬三道考題,看他答的如何。”

此時於允文在五湖四海茶樓的聚會廳裏,正跟宮七和李秋萍以及另外的五名同期舉子講他怎麼服葛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