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師者(1 / 1)

暑期快結束的時候,收了兄弟倆,我的第一次頓悟,是從他們開始的。簡單下,我的機構是做英語培訓的,他們剛從隔壁省轉過來,從來沒學過英語。

具體經過按下不表,以後再,總之,暑假結束後,由於他們媽媽每個月要出差半個多月,爸爸和爺爺奶奶不同意到這邊上學,媽媽堅持之下,他倆的父親和爺奶就幹脆不管了,所以硬塞給了我,讓我負責他們平時的作業和學習,當然,他媽不在家的時候我還負責著接送,吃飯衣服啥的請了個保姆住在家裏。哦,一個月1000塊錢。反正我覺著不算多也不算少,畢竟城市。

我一向是主張“因材施教”的,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優缺點在,要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去學習,才行。

這倆兄弟,一個六年級,一個五年級,一母所生,差異卻甚大。哥哥學習用功,但比較浮躁;弟弟學習懶散,但比較老實。接手這倆學生沒多久,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尊重這種差異也認同這種差異,畢竟龍生九子都不同,何況人呢。不過我既然接手了,那肯定是要負責到底的。

從家庭角度來,他們從到大成長環境雖然差不多,不過受到教育觀念的傳導肯定不同,因為他們身份不同,個人的想法不同,比如哥哥,更多的時候被教育讓著弟弟,所以聽多了必然會不服氣。在學校遇到的老師不同,畢竟年級不同,班級不同,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教學方式肯定也有差異。不過還不能下結論,這些隻是外部因素,那麼內在因素呢?

上文了,我認可因材施教,所以我嚐試了一些方法,比如,英語老師要求背誦課文,弟弟讀都不會,我就陪著他一句一句讀,邊讀邊理順中文,再帶他一起背,不斷鼓勵他,他配合的也不錯,很快就背的差不多了,不過還是出了岔子。本來,按這樣下去,他隻要回家再稍微花一點時間就能背的很流利,我也是這樣要求的,但結果,回家並沒有背,第二過來的時候,被我教育了一頓。

相對應的,他哥,雖然隻是暑假最後突擊補了一個多星期,但學期開始後,至少學校布置的課文背誦默寫,他都會死記硬背,至少應付住。這不得不使我反思,我覺得我的方法沒啥錯啊,至少以前肯定沒有家長陪他這麼學習的,所以我寄希望於了他媽。正好他媽沒兩要回來,簡單溝通後,她也決定回來做個監督者,配合我這邊教學。可惜,結果就是,其實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陪他這麼學,他媽回來也要忙於工作,而且他媽對她家這個第二個寶寶,並不是特別有耐心。

當然,期間,我對這個弟弟,大棒也掄過,道理也講過,甜棗兒同樣沒少過,但就是不行,幾度思索後,想起來他媽曾過一次,因為他一直學習都不好,所以家裏經常對他,學不好以後就去當兵,好吧,我想我找到一點原因了。首先,他自己的懶,是一方麵,其次,家庭的不良引導,也是一方麵。“學習不好以後就去當兵”,聽上去就怪怪的,而在一個不想吃苦不想學習的孩子聽來,在一個對當兵生活基本一無所知的孩子聽來,簡直是可以讓他當成不學習的最好的借口。反正我以後去當兵,我幹嘛要學好,我們不能排除孩子會這樣想。

所以第一時間,我找到他媽和他,跟他們好好談了下這個問題,特別強調的不是當不當兵,而是,兩個方麵,一個是當兵不代表不學習,不管做什麼都離不開學習,二個是當兵以後呢,退伍之後呢?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懂我的,但沒事,以後日子還久,我要在他生活中不斷強調這句話,讓他牢記,埋下一顆種子,等到他真正懂的時候,他會更有動力。

另外,跟他媽,我強調的是,當兵隻是手段,隻是方式,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解決現在問題的關鍵。這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明白一件事情。他的學習不好,他的懶散的關鍵問題,在於他的心。。

由此,想起來前段時間看的王德峰教授的講座。我似有所悟。我所標榜的因材施教,我一直研究思索的各種所謂教學方法,教育方式,都不過是“器”,而不是“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在第一位,這裏的道,我想,遠遠不是道理二字能清的,而傳道,也遠遠不是簡單的講道理能敷衍過去的。突然,我發現這是一項大工程。要是較勁,還就能較到“心“學,較到個人使命,個人意義上去,這就是到哲學上了。

師者,先要明白學生的心,去幫學生正心,淺一點叫做要端正他的態度,深一點讓他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再深一點,就真涉及到他的獨特人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