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1 / 1)

有些東西,還是要提前下的,如果大家不認可,那麼也就沒必要再繼續看下去了,為大家省時間(我還是貼心的)

我相信,很多事情隻有真正去實踐的人,才有發言權。就像經濟學,如果隻是單純地靠架構模型,靠在實驗室分析數據,是研究不出來真正的經濟學的。所以我依托於我現在的機構進行實踐,和研究。

我認為,真正的大牛,知識都是綜合性的,所以要搞教育,參考大牛中的大牛,孔子。百度,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至少,他應該是還是個文學家,禮學家,哲學家,曆史學家。我估摸著這輩子是沒法達到他的博學程度了,不過至少,要在教育上搞點東西出來,這幾個方麵,都得有所涉獵,當教育上遇到問題時,從以上幾個角度去學習,去思考,肯定會有所裨益。所以,我保持學習。

“屁股決定腦袋”,我覺得是有道理的,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就斷定所有人都是如此。總是會有人逆主流的,就像王德峰在某次演講的那樣,“完全有可能去從事一件別人都不認為對的工作”,就目前而言,我相信我所做的是我的性靈指引我去做的,當然,能夠解決物質需求,固然很好,解決不了,至少我活下去,不是特別大的問題。所以,堅持寫下去。至少,我希望在我沒到“屁股決定腦袋”的程度之前,多寫一些“幼稚”之言。

我是反對教育商業化的,我同樣反對公益化。曾仕強教授過,這個世上是沒有真理的,隻有公理,因為公公有理婆婆有理,一件事情正過來反過來都是有道理的,一件事情不同位置的人,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過猶和不及,孔子都是反對的。中庸,就是恰到好處,無所為而無不為,我想,也是講的這個道理。

我無意架構一個模型,不過這樣起來,可能比較形象生動,高考(學校成績)位於教育最頂端,而後是教育機構,末端,是家庭(學生,以及各個能影響到此學生的人的受教育經曆)。

所以,教育是很多方麵的事情,首先是家庭,這就包括了一個大家庭,或者家庭,每家都不一樣,當然,再微觀一點,就落實到了家庭每個成員受教育經曆;其次是學校,學校的風氣,老師的使命感,等等等;而因為我發現家校名義上現在越來越結合,但實質上越來越遙遠,所以就像經濟學,有微觀,有宏觀,現在很多人提出來還有介於之間的中觀(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教育機構就是教育中的中層,介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對學校我要配合,我還沒到讓學校來配合我的境地,但我的主觀能動性一樣很強,我甚至可以讓一些學生應付學校的部分作業而按我的學習步驟進行;另一方麵,我在對家庭承諾負責的同時,家庭一樣要配合我的教學,針對一些家長,還要做觀念的梳理。因此,我給自己的這樣一個機構下了定義,中觀教育機構。。

也因此,個人認為,我所做的這樣的教育機構,既要查漏補缺,又要開拓創新。我往這個方向去做,不過畢竟我還太年輕,寫這樣一些東西,是為了讓以後更好的我,能夠去糾正去改正這些內容。也讓對我這些東西有興趣的人,能夠看到我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曆,去體會我整個的理論的經曆,而不是隻看結果。

好了,寫到這裏,前麵的話基本結束了,如果看到這裏,你覺得還比較認同,那麼我們就繼續下去。如果不認同也沒關係,我所的,也隻是我現在的認為,我相信隨著我的成長,上麵的話以後會有更正,不管是改正還是改善,我認為都還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