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從桌上拿起張順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站在銅鏡麵前打量著自己,我去,怎麼這麼像弼馬溫。
看來自己真得不適合這頂帽子,趕緊從頭上摘下來,放回了桌子上,“這才哪到哪,將來的烏紗帽帶在頭上,不更加難受,對了,昨宮裏的宴席如何啊。”
“皇帝厲行節儉,我輩也必當以身作則啊。”張順話裏有話,給劉牧一個眼神,讓他去猜。
朱元璋節儉那是出了名的,雖然沒到後世道光帝那般摳門,但可想而知,張順吃得這頓飯並沒有好到哪裏去啊。
張順得先把重要的事情跟劉牧了,至於宴席都是些細枝末節的東西,“陛下給我安排了職位,是戶部員外郎,吳兄去了禮部做員外郎,郭兄去了吏部,其他的士子們也都有了安排。”
劉牧聽完,不禁點點頭,心中對朱元璋毒辣的眼光深感欽佩,吳伯宗精通經意,去禮部任職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郭翀為人正直,吏部是最適合他的。至於張順,倘若不去戶部,那真的是屈才了。
“你馬上就要成為大明的官員了,這年頭,做大明的官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會人頭落地,切記一定要一心為公,斷不可為了個人私欲,而以公謀私。”
劉牧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經曆過洪武三大案之後,能夠平安退休的官員不到十分之一。
正當張順準備謝過劉牧的囑托時,劉牧便惡狠狠地道。
“最重要的一點,離那個胡惟庸遠一點。”
胡惟庸是壞人,張順牢牢地將這句話記在了心裏。
按照規矩,張順接下來還要回鄉祭祖,然後到吏部報道,最終才能成為一名官員,這套流程真夠麻煩的。
吃過晚飯之後,莊上的一個老人提著幾條臘肉和一些零零碎碎的東西來到了劉家主宅。
這個老人叫李孝,今年已經七十有二,是這個莊上最德高望重的人了,今日親自登門,肯定是有什麼著急的事情。
“李大爺,還麻煩您跑這一趟,有啥事你一聲,我過去就行了。”劉牧扶著顫顫巍巍地李孝坐下。
李孝搖搖頭,道:“哪能讓少爺跑一趟啊,原先莊上的莊戶商量了一下,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學堂裏讀書。這不就是我來跟少爺商量商量。”
原來李孝今提來的那些東西是替孩子們送的束脩之禮啊。
“大約有多少孩子啊。”劉牧問道。
李孝伸出兩根手指頭,笑道:“差不多有二十個孩子。”
劉牧沉思了一會兒,道:“沒問題,但得等到九月份再讓孩子們來學堂讀書吧,現在來上課的話,恐怕跟不上學堂裏的進度。等九月份,我準備把這些孩子重新組一個班。”
李孝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莊稼漢,自然聽不懂劉牧的教學理論,但是知道少爺這是答應下來了,便滿心歡喜地謝過劉牧。
送走李孝之後,劉牧便開始思索一個問題,是時候擴建一下學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