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清我心,水色異渚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
李白的《宣州清溪》描寫出了新安江景色迷人,令人陶醉的向往,奔騰不息的新安江,把歙嶺和幫源七都(青溪萬年鄉又叫幫源,幫源由六都七都八都組成)山緊緊相連,在方臘曾祖父以前,方臘家與清溪縣(古縣名,今淳安縣)幫源的方有常家是同族人(皆是東漢賢良真應仙翁之後)。曾祖父輩經常有來往。可後來方有常的曾祖父方桂,利用當時青溪縣遭旱災,他從萬年鄉販米到青溪縣去賣,從中抬高米價,投機倒把,牟取暴利,而後低價收買了當地農民手中的土地,逐漸成了青溪萬年鄉的大地主兼大商人。從此也與方臘的曾祖父斷絕了來往。方桂家越來越有錢,世代相傳,到了方有常這輩,便當了幫源的保正(古代農村每十戶為一保,設保長;每五十戶設一大保,設一個大保長;每十大保≈l;也就是五百戶≈g;設一都保,都保的領導叫都保正,還有一個副保正,保正大體上相當於現在鄉長的職位)。而方臘的曾祖父居住在歙嶺西側的歙縣,由於當時地租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再加上大宋王朝的苛捐雜稅,橫征暴斂,他們的後代越來越窮,到方臘的父親這輩,家境一日不如一日越來越窮了,靠租地主的地種為生,有時還上頓接不了下頓,斷米斷油斷鹽,靠挖野菜、撿爛菜葉填肚過日子,窮困僚倒。可再餓也不能餓孩子。
方臘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才五歲,胖乎乎的臉上,長著一對調皮的大眼睛,眼簾忽閃忽閃的,那兩顆像黑寶石似的大眼珠隻要一轉,鬼點子就會出來,在他那黝黑的臉上,不論是那鼓鼓的腮幫子,還是薄薄的嘴唇,或是那微微翹起的鼻尖,都顯出他了百伶百俐的樣子。
古時候五歲是應該到私塾讀書認字的年齡了,他知道家裏窮,隻能每看著地主、保長、保正家的孩子背著布包去私塾讀書,眼中充滿了羨慕。一他獨自一人到鎮上去玩,他靠著牆根腳上踢著塊卵石走著,突然有個講故事的魔音在他耳邊響起來,他在獨院的牆角聽了好長時間,講得真好聽,聽得他是津津有味。於是方臘每都來這牆角聽裏麵的人講故事。妖魔鬼怪什麼故事都聽,晚上回家還講給父母聽。這,羅老漢出來拿堆在牆角的木塊生爐火(歙縣農村一般都把柴火堆在牆角屋簷下,晴可以曬太陽,下雨也淋不到)。
“這是誰家的娃呀?”羅老漢愛惜地捏了捏方臘那圓鼓鼓的腮幫子,“這麼可愛。”
“爺爺,我叫方臘。”方臘水靈靈的大眼睛望著羅老漢。
“哦,方臘,這個名字好聽。你在幹嘛呀?”
“我在聽故事”方臘靦腆地,
“聽故事?這裏就你一個人,沒有人講故事呀。”羅老漢突然明白了,“你也喜歡聽裏麵書的,為什麼不進去聽呀?”羅老漢提了提手臂上的簸箕,簸箕裏的木塊有點多。
“我家沒錢”方臘害羞地兩隻手來回搓著,忽然水靈靈的眼睛對著羅老漢手臂上的簸箕,他忽地揚起頭對著羅老漢,“爺爺,以後我給您撿木塊,您讓我進去聽故事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