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是想給大明財政稍微貼補一下,給自己的勢力陣營也稍微貼補一下。
如果自己和朝廷都得不到貼補,何必成全魏忠賢?
所以,直接找魏忠賢肯定不如直接找皇帝。
如果運氣很好,皇帝傾向於辦成,那就沒他魏忠賢什麼事情了。
韋寶不說借著這件事情與魏忠賢正麵對抗,反正今後也足矣另起山頭,魏忠賢的閹黨想動他是很困難的,那將形成韋黨、閹黨、東林黨三足鼎立的局麵。
這種鼎力局麵也不需要多久,一年多就差不多了,能持續到天啟皇帝朱由校掛掉,韋寶相信自己的實力就足矣頂住將來崇禎上台的風風雨雨了。
如果崇禎和自己處的不錯,就在崇禎朝廷繼續混,繼續積攢實力。
如果崇禎不咋滴,看不慣自己,直接回家便是。
所以,韋寶是經過了一係列思考,才做出的決定,才決定先將事情對皇帝托出的。
如果皇帝不答應,再找魏忠賢也來得及,就像現在這樣。
所以,最重要的並不是魏忠賢,而是皇帝的意思。
當然,韋寶很清楚,自己在沒有與魏忠賢通氣的情況下就一下子拋出這麼大的事情,魏忠賢絕對會不高興,絕對會對付自己,就像現在這樣。
但韋寶不怕,因為韋寶現在已經今非昔比,韋寶的背後是英國公府,魏忠賢想直接抓他,殺他,都不可能,得問一問自己老丈人的幾萬京營答不答應,也得問一問自己的山海關雄兵和山東雄兵答不答應。
其實,現在的局麵,韋寶之前是有所預料的,韋寶認為這樣與魏忠賢搞一次,沒有壞處,隻有好處。
首先,所有人都將看到魏忠賢在搞自己,這是韋寶第一次很明晰的與閹黨劃清界限!
東林黨的人看得見,閹黨的人也看得見,包括還沒有上台,還貓在信王府的崇禎也看得見。
韋寶就是要所有人都看見他不是魏忠賢的人。
其次,在鬧翻之後,韋寶如何處理事情後續發展也很值得玩味。
韋寶現在施行的是完全退避,綏靖政策,我不敢與你九千歲鬥,我走。
當然,韋寶還有另外一條路線,韋寶控製了遼東精銳兵馬,山海關的五萬大軍可以歸韋寶直接調動,山東五萬步軍也可以被韋寶調動!
韋寶是有能力調動十萬大軍揮師攻打京城的啊。
而且,這兩股軍隊都可以算得上是大明最精銳的部隊了,至少在大明中央直屬軍隊當中是最精銳的。
大明地方上還有一些厲害軍隊,多數屬於私家軍隊了。
不過韋寶做的比較聰明,山東的軍隊,歸屬在海防總督衙門旗下,他並沒有被實名授權,不是正式的海防總督大臣,也長期不在海防總督衙門管事,管事的是吳三輔。
山海關的軍隊,都歸屬在吳襄名下,吳襄才是統兵的。
雖然吳襄是韋寶的嶽父,但畢竟不是韋寶直接統兵,這點與京營一樣,英國公張維賢是韋寶的嶽父,但並不代表韋寶就可以直接操控京營。
如果再加上京營,韋寶可以直接調動的,光是步軍就超過了十三萬人,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大明機動部隊,有半數以上在韋寶的操控當中。
如果韋寶這回不是采取辭官這種綏靖策略,采取的是揮師硬鋼的相反策略,不說推翻大明,殺皇帝,反正除掉魏忠賢清君側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韋寶就是要突然用這件事,讓魏忠賢看到自己的態度。
魏忠賢這幾天也挺害怕的,魏忠賢控製了將近兩萬的武裝太監,這麼多武裝太監,出京打仗是不現實的,但是守衛京師是可以的,這是魏忠賢的依仗。
還有,魏忠賢不信英國公會和韋寶一起造反,會讓京營倒戈一擊攻打京城。
但害怕是難免的,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所以魏忠賢這今天讓人嚴密監視韋府的動態,以及所有與韋寶有關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