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6 求見英國公張維賢】(3 / 3)

明末由於朝政的整體腐敗,民間土地兼並情況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

皇室宗親、各級官員與民爭利,他們通過利用手中的權力或掌握的財富,大量侵占官地和民間私田,甚至連太監、勳戚也通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占大片土地,導致全國大部分土地都落入了這些利益階層手中。

然而就是這些掌握著全國大部分土地的利益階層,他們卻又擁有另一項特權,那就是根據明朝的律法規定,舉人(及以上功名)、僧侶、皇室宗親等階層是可以不納稅的。

這也是為何普通百姓和無功名的地主會用“投獻”的方式,將自己土地掛在特權階層名下的原因。

特權階層通過各種方式將全國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他們又可以利用製度漏洞來不用納稅,朝廷的收入怎麼可能不減少。

從17世紀開始,即萬曆後期開始,明朝開始進入小冰河時期,氣候發生嚴重變化,北方風沙日益嚴重、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減。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氣溫的驟降和降雨量的減少也達到了秦漢以來的曆史最低點,整個明朝末期災害不斷,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災害此起彼伏,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以土地為生的底層農民的生存。

各種自然災害的持續爆發,導致土地數量和產量都急劇下降,這不僅導致以農業為主的北方百姓生活極為困苦,自然也嚴重影響到了朝廷的收入。

如果這種現象在盛世,朝廷或許還有能力應對,但卻恰恰出現在了明朝末期,這簡直就是災難性的。

明朝的滅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庫空虛,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不僅無法彌補虧空,甚至就連軍餉也發不出來,這在靠武力奪取政權的封建社會是致命的。

《明史》中記載,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約為300萬兩白銀,但這並不能算是明朝每年的總收入,因為明朝很多時候不按現銀收取賦稅,而是直接納糧。

如果把其他一些納糧的賦稅折算成白銀的話,明朝每年的總收入約為1000萬兩,最高的一次是在1602年,也隻有區區2295.3萬兩。

和清朝時期每年的國家收入比起來,這個數字確實太少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十年時間裏,清朝政府每年的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1891年更是搞到8968萬兩,清朝一年的收入抵得上明朝全盛時期四年的總收入。

但是清朝收入高於明朝從某些方麵來看也許並不算是什麼好事。

收入多來自稅收,明朝時期的賦稅就已經很重了,清朝的稅收則更重。

雖然在康熙帝時曾規定在康熙五十年後出生的人口不再增加賦稅,但是清朝的稅收,實際上還是一直在不斷加重的。

稅收來源多。封建曆史上,每個朝代的賦稅重頭都是田地的稅收,但與曆代不同的是,清朝在對關稅、鹽稅、鴉片稅的征稅都很重。

此外,清朝在人口數上是明朝高峰期的兩倍左右,人人都要吃鹽,鹽稅就等於變相的人丁稅。

清朝時期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財政收入雖然很高,但是米價、布價等人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卻也是一直在上升。

人們的生活其實並沒有因為國家財政的“虛胖”而有好的改善。

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每年還要承擔巨額的戰爭賠款,國庫也是入不敷出。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清朝時期,大批的美洲白銀流入,白銀不再像清朝以前那麼稀缺和值錢,所以數字虛漲並不代表價值增加。

一個國家是否發達要看國家每一個階層的人民是否能夠感到幸福,清朝後期雖然看起來財政收入很高,但是物價高,賦稅高,錢不值錢,人們感受不到幸福,國家自然也就談不上強大。

縱觀中國曆史,無論國家怎麼有錢,但是隻要農民窮的吃不起飯,怨聲載道,這個朝代就離滅亡不遠了。

為了解決明朝政府的財政問題,張居正實行了名為一條鞭法的稅製改革,並在幾年後立即收到成效,使國庫的存銀從虧空猛增到上千萬兩。

正因為張居正的改革,萬曆才有能力打贏“萬曆三大征”,解決明朝的內憂外患。

明朝在種種弊病之下還能延續近五十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可謂是功不可沒。

但是這樣一項貌似利國利民的改革,卻在張居正死後沒多久便被荒廢了。

韋寶是很佩服張居正的,張居正已經位居首輔之位,為何放著榮華不要而去推行這樣一項得罪人的改革。

實際上,並不是張居正沒事找茬,而是那時的大明朝實在是病入膏肓了,再不進行改革真的就要完蛋了。

韋寶求見張維賢的經過很不順利,投了帖子之後,張維賢推諉說身體不適,不見客。

本來張維賢就很少見官員,屬於清高一類的。

而且他位高權重,爵位已經封頂,也沒有必要投靠誰,連魏忠賢都拿張維賢沒有辦法。

韋寶一籌莫展的時候,楊雪道:“總裁不如先回總裁府休息,我與英國公的女兒張美圓相識,看看能不能見著張美圓,張家不與魏係來往,但與東林人關係不錯,皇帝就是英國公與我爹他們一起扶上大位的。”

韋寶聞言一喜,他其實之前也有這個考慮,但就是不知道楊雪有沒有什麼分量,所以他沒有主動提起。

本來韋寶是打算通過楊雪,找一找朱延禧,然後讓朱延禧賣個麵子,陪他去找張維賢的。

但是韋寶並不打算與東林黨產生什麼瓜葛,所以比較糾結,最大的希望還是希望張維賢能直接接見自己,不必搞那麼多波折。

現在聽楊雪這麼說,正中韋總裁的下懷。

“好,就依著你,那就先回府。”韋寶喜滋滋道。

楊雪有點壓力大,笑道:“我隻是說想辦法,總裁也不要抱太大希望啊,我見著張美圓不難,但張美圓能否影響英國公就不好說了。”

“我明白的,想見英國公,隻怕比見著皇帝的難度還大。”韋寶點頭道。

楊雪淡淡一笑:“正是這樣。”

這位張維賢是張家的一個實力派,在位的年頭很多。

在位期間,一直領導中軍都督府,把持京營,鞏固京都。在明末亂七八糟吱吱嘎嘎的政壇局勢中,一直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

張維賢與明末三大案都有關係,他背景顯赫同時執掌禁衛軍。

連魏忠賢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尤其是他在移宮案上作用非常大,盡管魏忠賢等人拚命阻擋,英國公從容應對,甚至親自抬轎子將皇帝帶走繼承皇位。

在魏忠賢當政時,知道張維賢很討厭他,這位九千歲也很害怕。

木匠天啟帝完蛋後,張維賢與朱由校的張皇後一起扶植崇禎皇帝走上舞台。

一個能對大明帝位產生決定性作用的大人物,怎麼可能賣他韋寶的麵子。

韋寶也知道事情急不得,隻能先回府邸。

吳雪霞、王秋雅、貞明公主等人雖然才幾日不見韋寶,卻早已經想念的厲害,見他忽然回來,都喜出望外。

韋寶這趟回京是秘密的,誰也沒有告訴,雖然不是故意對吳雪霞她們保密,但因為是臨時決定,也就沒有必要派出快馬通知了。

“好了好了,我這不是回來了嗎、”韋寶笑道:“我是去天津衛辦公的,又不是去玩,我想著過一陣要返回遼西,你們總裁秘書處的攤子不小,移來移去的不方便,才沒有帶上你們。”

“可以把總裁秘書處交給秋雅,我應該陪在總裁身邊的。”吳雪霞翹著小嘴撒嬌道,“這回必須帶上我。”

https://www.biqiuge8.com/book/43631/498937949.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