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見韋寶感興趣,似乎很高興,接著道:“夫人之求其成己、成人、成物、成務者,外求其道於天下萬事萬物,水世而不可得;反求之於吾心,便即得之矣。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故求其道於吾心,自可普萬事而無或遺。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足以為道。”《經》曰:“道在爾躬。”“道在爾心。”豈遠乎哉?餘故常謂:“道外無心,心外無道。”用佛家語意說則“即心是道,即道是心”。故反求自心,當體即得。是故與其倡“心即理”、“性即理”,遠不若倡“心即道”、“性即道”也。理者,道之理也。一道備該萬理,萬理皆歸一道。自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至孔子而迄孟軻止,聖聖相傳,皆言道而不言理,傳道而不傳理。所以然者,以舉道而理自在其中矣!宋儒之特舉理字,以立理學,除標新立異別開路徑而外,豈有他哉?韓愈力倡道統之說,宋儒意欲創“理統”以繼“道統”,井求之於禪釋;且後分裂道術,各執一端,而有程朱陸王之千古公案,紛爭不息,延及各家門人,亦複互相攻訐,又何其小哉?夫天下,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事,一經各立門庭,互逞口舌,反使道愈辯而理愈紛,理愈爭而道愈晦矣!此正所謂“無事生事”、“無爭生爭”者也。”
韋寶這句話算是聽懂了,點頭道:“不錯!“無事生事”、“無爭生爭”,最是壞事。”暗忖東林黨不就一幫這種貨色嗎?
大明閹黨勢力大的時期很多,但哪個時期也不如明末傷經斷骨,因為天啟朝之後,閹黨被崇禎弄幹淨了!沒有閹黨了,東林黨獨大,天下毀壞的更快。
孫承宗見韋寶讚成自己的觀點,更為高興,覺得韋寶與自己的想法很投契。
在古代,讀書人是非常注重思想觀點的,尤其是當官的讀書人!
在孫承宗看來,韋寶已經有秀才功名,並且是豪富之家了!最不濟,最底限,將來也至少是遼西遼東當地的重要官員!
大明秀才很多,窮人家的秀才連糊口都難,但是有錢人家的秀才,已經算是不小的功名了,功名隻有和金銀捆綁在一起,才更能生輝。
若是韋寶能再進一步,弄個舉人的功名,單憑韋寶今日捐贈24萬兩紋銀巨款的功勞,再花費點銀兩,直接便可以補一個七品官的缺。而且韋寶現在這麼年輕,就這麼有頭腦,有手段,以孫承宗的慧眼看來,韋寶將來必定大有作為,所以,他很想弄清楚韋寶是否與他的想法一致。
當然,孫承宗的這些想法,就不是韋寶能琢磨透的了,韋寶還以為孫承宗年紀大了,話多?見誰愛跟誰聊興趣愛好?還是看自己有眼緣?喜歡跟自己聊天?
反正沒啥文化修養的韋寶,是不會想到孫承宗這是借著談養身修身,在試探自己的政見,他還遠沒有到能與古代大儒談文論道的思想境界。
“韋公子啊,夫道,寂然無物、無形、無名、無體、無象,遠存於先天之上,近存於一心之內,廣被萬物而無或遺,中應萬事而無不當。故天下萬變萬化,要皆備於吾心,一心不動,肆應鹹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於吾心也。舉心,則性自在其中矣;舉性,則道自在其中矣;舉道,則天地萬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統聖脈,一是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心性存養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孫承宗問道。
韋寶一怔,你自己愛聊就聊吧,老是問我幹什麼?我都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好嗎?
但韋寶有個優點,聽不懂別人說什麼的時候,會接一句:“我沒有想這麼深,但我覺得督師大人說的很有道理,句句引人深思,跟我想的一樣!”
孫承宗讚賞的點了點頭:“要亦靜而已矣。心之體本靜,性體亦然。感於物而動,緣於欲而動,動則失其本,而違於道矣。道不可須臾離,故心不可須臾動。天地萬物,生於靜而長於靜,失於動而亡於動。餘故曰:‘靜罔不吉,動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謂‘一動不如一靜’也。《大易》所謂‘寂然不動’者,所以存其本心,養其性體也。所謂‘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動,則湛然無物;湛然無物,則洞然虛明;洞然虛明,則有感即應,應而遂通矣。其所以能應而遂通者,蓋洞然虛明,則靈覺不昧;靈覺不昧,則一神獨耀,則無知而知,無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應,而應無不通也。茲為世人修聖人之道與成聖人之道之方便起見,特再將曆代聖哲所述聖人修養之聖脈心法,無論其言道、言德、言學、言理,凡可應用於靜坐中,以之為內修工夫煉養者,擇要簡述之,並明其條理體係,用為儒家中人修養內聖工夫之,準繩與典則。並免徒讓道佛二家聖哲專美於前也!故就散見於往古經籍中之聖言聖法,歸納之共為十二條目,以為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聖”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條目,不必一一全修,擇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條或二、三條,均可幾於聖地。亦非謂除所舉條目外,便無修持之法,惟大體說來,此即為內聖修養之最重要綱目。至其靜坐中之訣法,亦當盡量擇要簡為指出,以供學者之所取法焉!其須自契自證,非言語文字之所可得而傳者,亦惟有略之矣。”
孫承宗說完,看著韋寶,期待韋寶的看法。
韋寶這回早有了準備,將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常五爺常說的一句話引述了過來:“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語言中。”
常五爺每到讓韋寶自行領悟動作竅門的時候,都會說這一句,韋寶早已經銘記在心,所以碰到模棱兩可的談話,便自然而然的用上了這麼一句。
孫承宗聞言大喜,已經確定韋寶的想法與自己很相近!是個可造之材,對韋寶更加喜歡。同時確定,韋寶這種人的想法,到了這個年紀,已經趨於成熟,一般不會再有大的改變了。
有學問的人,就愛通過這種聊天方式辨認對方的想法,尤其是像孫承宗這種大儒。
孫承宗是看重王陽明的心學和道德修養這些的。
而東林黨是反對空幻虛無、談空說玄。
東林學派以東林書院為陣地,通過講學、論辯、研討、撰文、出書,對王陽明“心學”及王學末流在道德修養和認識論方麵宣揚的種種虛、空、玄的主張和說教進行猛烈的抨擊和批判,從而推動了實學思潮的高漲。
東林黨提倡求真務實、實學實用。
盡管東林書院和古代其他書院一樣,講學和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儒家經史著述,但其不論在內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針對性、實用性較強,強調從實際出發,注重講實學,辦實事,有實用,求實益。
東林黨主張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幹政,反對礦稅。
明朝中期以後,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和工場手工業更加發展。
在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匠以及其他城市平民,開始形成為一支新的社會力量,給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鬥爭帶來了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