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呀,孫掌櫃,你可不能說話不算話,我也可以作證,你剛才打賭的,可不許賴賬。芳姐兒是我請來玩的客人,我說了,芳姐兒要是在金山裏少了一根頭發絲,您都找我。”範曉琳也笑眯眯道。
“好,那我也厚著臉皮在韋公子這裏叨擾了,生意我不做了,也在這裏玩。”孫九叔看向韋寶。
韋寶一汗,心說孫老頭寵女兒也真的寵出新花樣了,古代的父親並不比現代父親弱,卻滿麵堆歡道:“歡迎歡迎,孫掌櫃來我們這裏住多久都歡迎,您又和我爹聊的來,正好多在一起玩玩。”
孫九叔聞言,老臉一紅,他已經看出來因為自己不想讓女兒和韋寶躲接觸,所以韋父韋達康現在對他冷淡了許多,幾乎不跟他說話了,哪裏談得上聊得來,所以孫九叔隻是點了點頭,什麼也沒有說。
韋達康和黃瀅忍不住對視了一眼,本來兩個人對孫月芳的印象是很好的,但是因為孫九叔的關係,看出孫九叔極力反對他女兒和韋寶在一起,便對孫月芳的印象也打了折扣了,窮人剛富起來的人,自尊心尤其強。
範老疙瘩夫妻和王誌輝夫妻見到這種情況,則暗暗為各自的女兒高興。
“爹,你回去做生意去吧,我這麼大的人,出來玩兩天你也要跟著?”孫月芳嘟了嘟嘴道。
“做什麼生意?你這個內掌櫃不回去,大不了便讓山海樓關門便是了。”孫九叔賭氣道:“大家都玩,玩誰不會似的?”
“隨便你。”芳姐兒也賭氣道。本來想開開心心出來玩兩天的,現在全被父親給攪和了。
芳姐兒和趙金鳳一樣,十六七歲的年紀的女孩子,都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她們比韋寶大,認識接觸的時間也不長,都談不上對韋寶有男女感情,頂多算是略有好感而已。更多的願意跟韋寶一起玩的因素,還是因為年紀相仿,想跟同齡人玩,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範曉琳,範曉琳伶牙俐齒,且性格活潑,很是熱情主動,她們更多的是喜歡和範曉琳一起玩。
韋寶自始至終沒有單獨和芳姐兒說什麼悄悄話,接下來隻是和李成楝兩個人對飲,時不時勸孫九叔喝杯酒。
第二天,韋寶很早就起來了。
旭日初升,光芒萬丈,整個遼西籠罩在朝陽的溫暖中。
徐蕊、範曉琳和王秋雅已經知道韋寶今天要帶人‘開工’,三女也都起來的很早。
“不知道今天那些人還會不會來搗亂。”範曉琳擔憂的問道。
韋寶微微一笑:“不管來不來搗亂,總是要開始的!”
範曉琳笑著點點頭:“小寶說行就一定行,我現在就去找芳姐兒,讓她早點吃過飯,和我們一起去玩。”
韋寶點頭笑了笑,暗忖我們是去玩?是去工作!
由於韋寶這個甲內部的建築已經基本完工,都是木製結構建築,能暫時容納兩千多人居住,雖然非常擁擠,但韋寶並不打算再建造木屋了,將來人口多了,肯定要建造性價比更高的磚結構建築。
韋寶手下已經有人口三千多人,其中大部分為他從各地帶回來的勞動力,男勞動力占到了八成!
這些外來勞動力,大部分人有一技之長,多為匠戶出身,否則便是15歲到20歲的無家可歸的後生。
老弱婦孺則多為韋寶甲中原先的那些人,他們主要被安排在後勤部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韋寶的組織結構是公司化,工廠化的形式,雖然手下人仍然是農奴的身份,但組織結構上已經和這個時代有明顯的區別。大家都住在‘集體宿舍’,但並不是‘大鍋飯’形式,每個人都被獨立計算工薪。
羅三愣子按照韋寶的要求,把人都帶出來了,大清早便在甲中的廣場上列隊等候。
這些人分為正式編製和臨時編製兩種,隻有一百多人獲得了正式編製,其餘都為臨時編製,當初最先從關外帶回來的一批人,還有韋寶從山海關附近和撫寧衛附近找回來的本地的一批匠戶,已經大多數成為了正式編製,後麵陸陸續續增補進來的人,則為臨時編製。
韋寶對正式編製和臨時編製的比例要求是一比十,因此想從臨時編製轉為正式編製是有機會的,隻是條件很苛刻,這也相對來說公平一些,每個人隻要肯努力,能學習到特長,並能在工作中將特長轉換成成績,都有機會成為正式編製。
由於是準軍事化管理,即便不是護衛隊的成員,這些人還是按照護衛隊的編製來編成班排連營這種現代化的軍製。
韋寶之所以沒有用這個時代的人習慣的軍製,一方麵是會犯忌諱,叫小旗官,總旗官,百戶,千戶這些,人家一聽便要出事,你要幹什麼?要造反嗎?你有什麼權力私自封官?
另外也是為了有別於這個時代的軍隊體係,形成獨立於外的體係。從體製的建設初期,便是和大明朝的體係嚴格區別開來的。
以後這些人習慣了在他的體製內生活,就是打也打不走。死也要留在他的體製內,這是韋寶建設天地商號的初衷,不管是走科舉路線,還是走造反路線,他的體製都是獨立的,都是屬於他個人的,這點十分明確。
大明朝的軍製在朱元璋統一全國後,采納劉基建議,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中央設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為五軍(即中、左、右、前、後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於兵部。
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
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製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製。
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置指揮使,為地方統兵長官。
都司之下,在衝要地區的府(含直轄州)、縣(州)置衛或設所。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5個千戶所,共5600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10個百戶所,共1120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2個總旗,共112人;總旗轄5個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
大明的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明朝軍隊分為京軍(亦稱京營)和地方軍兩大部分。
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
洪武初年,京軍有48衛。成祖遷都北京,京師接近前線,京軍多達72衛,並正式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
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千營主巡哨,神機營掌火器,戰時扈駕隨征。
以後,京軍製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錦衣衛和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12衛軍,以及隸屬禦馬監的武驤、騰驤、左衛和右衛等4衛營。
地方軍包括衛軍、邊兵和民兵。
衛軍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稱“九邊”。
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快手,西北邊地稱土兵,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戰爭,常被召出征,戰爭結束仍回原址。
衛軍主要是步軍、騎軍,東南沿海也置有水師。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諸衛造船抗倭,使水師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衛軍的武器裝備,不僅刀牌、弓箭、槍弩等冷兵器製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銅銃、鐵銃、地雷、各類火炮開始裝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