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雷拓反詩,大逆不道!(3 / 3)

太宗李世民書法相當了得,尤善飛白體,自然不會像孫子李顯那樣無聊粗鄙。

他曾為了向群臣展示自己的書法佳作,設宴將三品以上的官員請上玄武門,親筆作飛白字,群臣們則競相哄搶取樂,其中一個叫劉洎的官員竟然乘著酒性爬上皇帝的禦床(龍座)從太宗手裏搶字,而太宗竟也不怪罪。

如此,李建成的悲劇,不僅是依稀映射在他荒草墳塚裏,映射在被弟弟反複刪改的史書裏——

同樣的,也映射在他亡身之地玄武門,弟弟展示書法、與群臣大相玩樂的慶典裏。

兩相對比,悲劇性再一次被加強!

雷拓觸目驚心的“白骨山川宜寫照”,記錄的不僅是大唐掃蕩群雄、奪取天下的白骨撐天、碧血滿地,同樣也是喪身玄武門的建成、元吉黨羽的累累血債!

這些人,被太宗皇帝之後的汙名化,說是“陰謀篡位的宵小之徒,死有餘辜”,事實上,這些人保的,是大唐的法定繼承人太子;

他們也曾經在大唐奪取天下的各項戰事中取得過功績;

就好像韓信帶兵打仗,離不開蕭何的後勤保障;

天策上將李世民的赫赫武功,難道就與他大哥坐鎮後方的支援毫無關聯嗎?

這些人,沒有死在大唐初創時的戰場上;

反而慘死在玄武門的一場兄弟自相殘殺的悲劇之中!

這樣的慘劇,難道“不宜寫照”嗎?

“黃泉兄弟盡能詩”,寫的自然就是這些白骨的主人,李建成、李元吉兩位難兄難弟了。

這對兄弟是不是擅長寫詩,這已經不大可考。就連文字,也僅能找到李建成收錄在佛教書籍《法琳別傳》中的一篇阻止唐高祖李淵滅佛的奏對。(李建成字“毗沙門”嘛,自然熱愛印度文化啦。)

可是在黃泉路上,他二人絕對會吟誦一首詩: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建成、李元吉,是李世民同一個父親、同一個母親的兄弟!

李世民沒殺同父異母兄弟,反倒把同一生母的兄弟殺了個幹淨,李玄霸那是早死了,否則你戰隊二哥還好說,不站隊二哥,也是一個死字!(陳成:相比較起來,“李元霸”(李玄霸)才算是“雷神”吧?不過同樣挨雷劈,李元霸死掉了,雷拓卻能在這些寫編排你們兄弟故事的“反詩”!怎麼說好呢……)

“七步詩”,就在黃泉路上吟吟吧!

畢竟,曹丕殘害兄弟的故事,李世民殺兄逼父的故事,終究也會如雲煙一般隨風飄散;

載著亡魂的小白船,也會在張東升的歌聲裏漸行漸遠。(張東升:???我是誰?我在哪兒?)

邁過黃泉路,來到“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

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名曰孟婆的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喝完之後,前塵往事,全部化為幻影。

這就叫“忘川歸思同雲遠,冥水孤帆帶月移”!

那麼,在建成、元吉兄弟二人在飲下孟婆湯,忘卻兄弟之情、忘卻兄弟之恨的時候,他們想起來的究竟是會是什麼事呢?

大概是某一次兄弟二人前往洛陽探望這位一母同胞的天策上將、秦王大兄弟時,秦王在隋堤為大哥、四弟送別,情意綿綿地折下楊柳,依依惜別時的場景吧。

那個時候,兄友弟恭;

那個時候,父慈子孝;

那個時候,不會有人想到未來在玄武門的刀光劍影;

多年以後,當建成、元吉在奈何橋上飲下孟婆湯時,很難不想起多年以前隋堤之上,那個楊柳依依、陽光明媚的下午!

眼角滑落苦澀的淚滴!

猶憶隋堤楊柳色,惺惺又折向南枝!

惺惺,一種動聽、美好的聲音,互相愛護、同情、支持;

可是誰也想不到,那終究隻是隱藏在雙方都心懷鬼胎下的“惺惺作態”!

(PS:真不是作者吹,我覺得我的詩已經比明清一般的詩人更加高妙了,哈哈哈!開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