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皇帝李淵正在玄武門附近的後宮海池內泛舟遊樂,隻見尉遲敬德來報:太子作亂,已被秦王誅殺。
大驚之下,李淵立即下令所有軍國大事一律交給秦王李世民處理。不久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並開啟起日後的“貞觀之治”。
無論唐太宗“天可汗”的聲名多麼武威,無論秦王李世民的戰功多麼彪炳史冊,可殺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永遠都是大唐諱莫如深的恥辱一頁。
李世民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致力於全方麵的篡改史實。在這場政變中,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全部被殺,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斬草除根”;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李世民也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
他想看哪一段,誰都知道。
一開始負責《起居注》的,正是書寫開元寺《金剛經》的那位褚遂良,他堅決不許李世民查閱,後來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房玄齡與許敬宗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刪改、歪曲了大量史實。
即便如此,後人依然很清楚那天在玄武門發生了什麼。
很長一段時間內,後人連李建臣葬在哪裏都不甚明了。
而陳成因為來到大唐,還專門去尋訪過長安各種古跡,這才知道李建成正是葬在高陽原!
貞觀二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號為隱,貞觀十六年,又追贈隱太子。
“隱”這個字,非常有意思,非常明顯地顯露出李世民想把這件事“隱藏”起來的心態。
如今在高陽原上,李建成的墓也的確沒辦法與李世民氣勢恢宏的昭陵相比。
雷拓一句“高陽坡上草離離”,很好地說明了李建成墓無人問津、一派荒涼的景象。
你要說,高陽原上,隋唐墓葬803 座,怎麼就確定雷拓是在說李建成的墓?
簡單嘛,第二句“隱塚依稀映墨池”,“隱”不就是李建成的諡號,同時也說明這座墳隱藏在“坡草離離”之中麼!
其實呢,從後世發掘出來的李建成墓誌銘上也能發現,李世民給大哥的諡號一開始並不是“隱”字,而是“靈”字,“隱”字是後來鏟掉重新刻的。
“靈”字是著名的惡諡,也就是罪惡的意思,比如春秋時期的晉靈公,楚靈王。
後來李世民看過覺得也許不妥,才命人將“靈”字改為“隱”字,隱約看出李世民對他這個兄長的“心虛”。
後麵這個“依稀映墨池”也頗值得玩味,泰倫望文生義,看到墨池認為必須是王羲之的洗硯池。
事實上,出名的書法家如漢張芝、晉王羲之父子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除了這些,也可以泛指習書寫字處。
引申開來,自然是“汗青史書”了。
李建成遭到兄弟殺害的故事,依稀從史書的夾縫中可以發現。
這兩句詩,不談政治敏感度,從“雙關”的角度來說,當真是絕品。
如果不是雷拓從鍾矩的詩上修改來的話,陳成真要懷疑雷拓也曾去過長安,參觀過李建成的遺塚,否則很難寫得這麼傳神吧?
這兩句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那就是玄武門事變的發生點,玄武門。
玄武門,是唐代長安城的北大門,默默地守護著初唐時期中央政府太極宮。在無數後人看來,玄武門是個極不太平的“凶險之地”,這裏曾發生過三次驚心動魄、幾乎改寫唐代曆史的著名政變。李世民開了一個不祥的頭,在同一座玄武門前,他的後代們又接二連三地發起了多場喋血政變。
就連當今天子李隆基誅殺韋後之變,同樣發生在這裏。
玄武門雖然發生過一次又一次流血事件,不過,在大部分時間裏,玄武門還是處於和平狀態的,也是皇帝們平時嬉戲玩樂、歡宴群臣的一個娛樂場所。中宗李顯著名的“宮女拔河比賽”,也發生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