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與詩巨神比拚猜謎語!(2 / 3)

隻是這樣的法並沒有從長輩那裏得到確認,畢竟在武周時代,駱賓王是反賊,是欽犯,他的子女隱姓埋名也能理解。

總之,開元二十四年的上元節,是陳成第一次“衝出市坊,打入宮闈”的嚐試,在官方舉辦的大詩會上,不斷有人上演一舉成名,飛黃騰達的表現。

需要明的一點是——

這個時候還沒有猜燈謎,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那不猜謎的話,除了觀燈,大家還在上元節玩什麼呢?

分曹射覆!

對李商隱的詩讀得熟的話,自然對《無題》熟稔無比: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對於頸聯的“隔座送鉤”,似乎想想還能理解;

可是下一句的“分曹射覆”到底是什麼鬼?

讓人不明覺厲的樣子!

看到“射”,難免望文生義,難道是投壺?

其實呢,“分曹”就是兩兩分對、分組的意思;“射”非射箭之射,而是“猜度”;“覆”則是覆蓋。

白了,就是聚會宴飲時大家分成兩組,一方將某物藏於杯瓶碗碟等具之下、另一方猜其為何物的遊戲。

宴飲時分曹相戲以助興,是中國人古今一以貫之的飲食文化傳統。

古人設宴歡會,鼓樂歌舞、賦詩彈琴、雜技百戲,助酒心辦法是很多的,而其中最宜於調動席間氣氛、拉近感情的,大概就是分曹以為戲樂了。

起初,這種分曹相戲更強調的是儀式感,著重“待人以禮”,娛樂尚在其次,是一種規定嚴格、極為講究的社交活動,一般行於王公貴族之間,尋常百姓是不玩的。

曆史上最早的分曹遊戲,大概是先秦就有的射箭了——所以此射雖非彼射,卻也稱得上有些淵源。

而前麵的“藏鉤”也屬於“分曹射覆”的一種,將一鉤暗裏在諸人間藏來藏去,由此轉彼,叫人來猜鉤在誰手。猜的中,則藏鉤之人罰酒;猜不中則反之,猜者罰酒。(陳成:這難道不是‘擊鼓傳花’?)

隻不過單單猜東西的話,未免太過低級,沒有技術含量。到大唐的此時,早已不限於猜物,而進化出文字遊戲、即興作詩等更為豐富多變的玩法。(現在的人喝酒聚會時仍然樂此不疲,“劃拳”“棒子老虎雞”啥的,卻不知道這也是低階的“分曹射覆”一種形式。)

而陳成要想在上元節詩會一舉成名,就要通過“分曹射覆”的考驗。

因為參與的人那麼多,不可能人人都能把自己的詩傳到上麵的大人物麵前,必須要經過前麵的篩選。

那年上元節的“分曹射覆”可以看做是選秀的“海選”階段。

陳成和一大幫人圍坐在方桌前——都是有誌於茨,以20人為一組。

這二十個人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然後作詩,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或者詩作得不行時,就要被淘汰出局。

最終這二十個人隻能決出一個人——通過預選,然後就可以去參加五鳳樓前的詩會了。

簡而言之,可以理解為,這二十個人“劃拳”,贏得那個人就獲得通往上陽宮的入場券,輸的人呢,也不虧。

反正子大酺,酒水不喝白不喝,哈哈!

經曆的過程具體可以參見千秋節那一章,除療樓更多,契合上元節主題之外,其他大同異。

隻是因為加入了猜謎,陳成可就如魚得水了!

因為他發現,雖然大唐的人作詩很厲害,可是猜謎水平——

隻普通饒話,那真是菜雞到不行!

被陳某弱打!

陳成上來出的題目: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周圍連著兩位仁兄竟然都猜不出來!

我的!

你們就這種水平的話,我要是出“麻屋子紅帳子裏麵住個白胖子”,那你們還不得崩潰自盡啊!(他們當然都猜不到這是花生!畢竟這時候還沒有引進……)